哎呀呀,他真是要嫉妒余秋了,居然有两个这么可爱的小徒弟。不行,他也要在杨树湾扒拉扒拉,带两个徒弟出来。
大毛二毛他瞧着不错,大宝小宝也是乖巧懂事的孩子。
余秋一拍脑袋:“你不说我倒忘了,我还没给她们回礼呢。”
何东胜在边上笑:“你去水里头割一把芹菜就行。”
胡奶奶直接摆摆手:“那就不用割了,我做了芹菜饼呢。”
吃过早饭,田雨带着大丫去学校上早读。郑大爹领着小外孙女儿回家。
余秋、胡杨跟何东胜则往村子外头的方向走。前者要去渡口坐船上公社卫生院,后面两个小伙子得去圩埂忙碌。
余秋一边走一边回头看二丫牵着外公的手,蹦蹦跳跳的活泼小模样
她忍不住感慨道:“咱们杨树湾最好也能有个幼儿园,把小小孩都放进去上学,这样大人也能空出手来,还有利于保证孩子安全。”
毕竟现在很多人家的大人根本就没有精力照管小小孩,就由着孩子在村里头跑来跑去的玩。
农村沟河多,一个不小心掉进水里头,那真是叫救命都来不及。
何东胜也点头:“大爹正想这事儿呢。等腾出手来,咱们就找个地方办育红班。就跟城里头的娃娃一样,让他们也跟着老师学儿歌做游戏。”
胡杨积极出谋划策:“咱们杨树湾得办出杨树湾的特色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要从娃娃抓起。”
他说到这个,余秋倒是想起来田雨先前一直心心念念要办的技术夜校:“班办的怎么样了?”
“已经办过几期了。那个油菜地里头种蘑菇的方法,就是在班上讲的。”
何东胜接话道,“后面小田老师还想再讲讲家庭怎么养殖鸭子跟兔子。我也打算发动大家伙儿一块儿种百部。”
杨树湾的山地不少,得充分利用起来才行。
余秋笑了起来:“你说到种地这个事情,我倒是想起来了关于争天光的事情。现在不是种双季稻,日头短来不及嘛。我听说过一个办法,稻麦套种。小麦灌浆的中后期,就把催过芽的稻种撒进土里头,让它们共生一段时间。
这个时候麦子还可以充当稻苗的棉被,帮助稻子保持一定的温度顺利发芽生长。等到麦子收割以后,水稻正常生长,该灌水浇田的时候就浇田,割剩下来的麦茬自然就会被水泡烂了。这样既不要翻田耕地也不需要育秧插秧,可以省不少事。”
这还是她上小学的时候,她所在的省大力推广的农业新技术。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焚烧秸秆问题,割下来的秸秆可以随意抛在田里头,扶着他们自行泡在水中腐烂,转化为农家肥,这样就不用放火烧成草木灰了。
余秋不知道当时推广效果究竟如何,反正等到她上大学的时候,号称鱼米之乡的家乡已经有大量农田抛荒。
每次火车经过大片荒芜的农田时,她的心情就无比惆怅,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城镇化的中国,乡村已经被迫不及待地抛弃。
胡杨抱怨道:“你怎么不早说啊?”
为了清理浮床上的稻草根还有小麦根,他们可花了不少时间,现在想想看真是亏大发了,还不如直接撒种子。到时候小麦肯定能够自己长出来。
何东胜在边上更加惆怅:“你那还好歹不用犁地呢。我这边牛都快累趴下了。”
这么多天要跟要抢农时,老黄牛每天都累得苦巴巴。
余秋满脸无辜:“我那时候不正在医院忙着救死扶伤嘛。”
虽然救了两个不是东西的家伙。
何东胜叹气:“你可真是能者多劳,下回可得早点儿提醒我们。”
说话间的功夫,几人已经行到大河边上。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