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 第三百八十四章 盐

第三百八十四章 盐(2 / 3)

以前,海盐部份,只要不是边疆地区,都只收固定得租税。以盐代替租庸调的租。既然如此,自然会有多得盐,况且官府也会把盐卖了,以金钱上缴朝廷。

井盐和池盐也一样,固定税率之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民间得盐。所以,盐价大概每斗十钱。很便宜。等第五琦任盐铁使,直接翻了十倍,每斗一百一十钱。

‘够狠,不过也算是个人才了。’,李忱赞美道。听到李忱这样说,崔元式挺尴尬得,这样算好评吗?

‘圣人,其实第五琦也只是拾人牙慧。’,李忱挑了挑眉毛,拾人牙慧?能拾到,也是他本事,不然怎么没有其他人提出。

等崔元式继续说。李忱才知道他误会了,崔元是说拾人牙慧,已经算客气了。说是抄袭,其实也不为过。

原来,安使之时,安禄山自范阳举兵,颜真卿坚决抵抗。他把当地产得盐,低价收购,然后卖出,充当军费。

当时第五琦随刺史贺兰进明,招讨于河北,注意到这件事情,后来救不客气得把他用出来。

(所以这家伙得名声够臭得。也是个傻子。),李忱会改变态度,这样骂人,不光是因为他抄袭颜真卿,而是他把事情搞砸了。把盐税陡然加了这么多,只有短期间解决问题。

因为盐税骤增,很多人吃不起盐,虽然他家的那么多,是有原因得,还比不上粮价上涨。可是盐价骤然增长那么多,太多人吃不起。官价都斗盐一百一十文,运到一些偏远地区,加上那运费,当地百姓根本吃不起盐。

吃不起盐怎么办呢?买私盐。因为官盐太贵,导致私盐猖獗。这根本是饮鸩止渴。如果真是他想出来得办法,李忱还能稍微给点赞美,就像刚刚。可是,你这家伙,只会抄袭,完全不考虑现实状况。

又过了几年,终于有人出面,真正整理了盐政。那个人就是刘晏。他真正的从商业角度出发,整理了盐政。使得朝廷收入大增,也免除私盐之患。

首先,他整理了盐场。将一些小得、偏僻得,盐场废止了。只在大概十多处海盐产量区设官管理。

他将民产、官收、官运、官销得方式,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效果有多显著?十五倍。

他改善盐法前,江淮之地盐利不过四十万贯。第三年,增加到六百万,足足翻了十五倍。

他一方面收盐,一方面也自己运盐。他不耗费徭役,从节省下来得盐税里面,雇人运盐。做什么?很简单,常平。

他在各地建了很多仓储。产盐地得,多建一些,这样才能尽量把所有盐都存进去,不会有遗漏,也不会因为一时缺乏,导致盐价上涨。

一些偏远地区得,商人不愿意运去。则由官方运输到那里,储存在仓库中,假如盐价上涨太多,平常交通发达的地方,马上可以运过去。偏远地区就靠仓库。万一完全没人要卖,官府也可以把这些官盐,平价卖给百姓。

除此之外,他在很多地方,都设有盐铁分院。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桶桥镇就有一个。这些盐铁分院,富有巡察得责任。都是设于交通要道,负责查缉私盐,转运物资等职责。

刘晏也是因为如此,既不增加百姓负担,又增加就业率,朝廷增加税收,百姓还可以吃到便宜的盐,为人所称颂。可是,就算这样,他也没个好下场。太会做事,不会做官,结果被人陷害。

在多管齐下后,唐代的盐政总算进入到平顺期。朝廷有税收,百姓也不再为盐所苦。皆大欢喜,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德宗时期,好了伤疤忘了疼,他的祖先,德宗,又开始折腾。

德宗算是有心了,要削除藩镇,重竖朝廷威信,这样就要打仗了。

最新小说: 五代风华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状元郎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神话版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