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不得了,比如皇帝,比如袁可立,比如魏良栋,比如黄宗羲,比如沈家,比如龙游帮,比如得了好处的商人,比如能学五科得功名的工匠们,比如徐家等得既得利益者;痛恨他的恨不得吃了他的肉的人,比如魏良卿,比如周延儒,比如复社,比如没得到好处的东林党和江南大地主、大商人们!
因而,常威这道奏疏不但是朝堂之争,而且变成了学术之争,可以说这场争斗将关系大明朝未来的学术走向。
若常威胜了,他著的《国富论》《海权论》《将兵论》以及后面的《战争论》将会成为大明朝的主流学问,他所提倡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机械五科将成为继理学、心学后的显学,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
若常威败了,这些学问和刚刚兴起的西学将遭受严重打击。从此,理学的地位将难以动摇,复社将真正取代东林,成为朝野的重要势力。
因而,袁可立、常宽请来这十二位重要人物,意在明日的朝堂决战!
这十二人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在晋,礼部左侍郎徐光启,兵部左侍郎毕懋康,兵部主事孙元化,户部左侍郎林学曾,户部右侍郎郭允厚,刑部左侍郎苏茂相,顺天巡抚吴中伟,太子太保中书舍人王永光,右佥都御史毕自严,大理寺少卿何如宠,兵科都给事中御史龙文光。
这些人都是袁可立、常宽的故旧以前大都是尚书、部郎、一省巡抚、布政之类高官,或被朝中党争牵连,或得罪阉党被贬,是袁可立、常宽入阁、常威势大后,慢慢提拔起来的。
还有另一个兵部左侍郎(其余五部只有一左一右二侍郎,兵部有二左二右四个侍郎)加太子太师的王之臣在外整顿卫所,未能赶回来,这样一算,常威一方的实力实在是不容小窥了。
但常威的野心不仅仅是推广五科,他还要组建真正的党派,玩政-党-政-治!如今朝廷里的阉党和东林党实在是很低级的玩法,他们只是朋党而非政-党。
阉党和东林党都是朋党,是因为学术、共同利益和友情而形成的朋党。
政-党-政-治则完全不同,它是指朝廷通过政-党行使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朝政和斗争。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朝政,对朝廷和天下大小事务发表意见,对朝政施加影响。
其二,政-党争取成为执-政-党,通过领导和掌握朝廷政-权来贯彻实现其政纲和措施,使自己所代表的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
其三,内部协调与朝廷以及与其他各派别、团体、阶层的关系。
政-党-政-治起源英格兰!
十七世纪,英国议会内部出现了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大政-治派别,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托利党演变为保守党,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由此才正式形成英国议会制的两-党-政-治。
政-党-政-治对比封建君主制有着巨大且明显的进步。这一制度中,虽然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派别之间相互斗争。但其本质是某一派,通过代表其利益的政-党来执掌政-权,斗争很明确,比较和平。不像如今的朝廷,明争暗斗,只为私人利益,不为国家利益!
只要政-党-政-治的态势能够形成,那么,常威设想的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才会成为可能,这三种设想常威已经明确的跟袁可立、常宽、常同、黄宗羲等人提过。
自己人反倒有些顾虑和疑虑,反而是东林出身的黄宗羲对这一套推崇备至,这倒让常威大为惊讶。不过仔细想想,却很正常,黄宗羲是东林六君子黄尊素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