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之时还经常掳掠人口,之后把俘虏的把汉民当作奴隶。后金作为一个奴隶式社会,其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来自于奴隶人口的多少,所以后金对粮食、人口的渴求不亚于对土地和城池的占领。
这些年,辽东地区遭受大旱和严寒,可谓赤地千里,人口减少的非常厉害,后金的模式,注定是要劫掠人口的,这也是其屡犯边关的重要原因之一。
辽地是大明最北方的领土,在赤地千里的情况下土地是毫无意义的,而辽地没有了辽民,后金占领了也没有意义,所以后金对大明放弃的辽西和锦州都没有兴趣。
以至于天启五年,袁崇焕可以东巡广宁,而皇太极曾付出惨重代价都没有占领的锦州,在最后攻克之后,却也只是毁城了事并未驻守,都是这个原因。
从军事角度来看,在财政危机导致明军战力废弛肃清后金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在辽地多民族杂居民情复杂固守城池屡次失败的情况下,要保护辽民的唯一办法就是坚壁清野移送辽民入关。
从民生角度而言,在当时要拯救辽民也必须移送辽民入关,因为辽东、辽西遭受大灾,赤地千里,朝廷通过漕运海运将大批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途中运送耗资庞大,粮食在陆运转漕运再转海运再转陆运的过程中漂没、损耗巨大,军队粮饷开销也大,修缮城池加强防卫开销更大,而且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能城池的安全,况且朝廷还处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养九个边镇都快支撑不住了,哪里还能养得起整个辽东、辽西全境的百姓?
所以必须将辽民悉数移送关内,一来可以妥善保护,二来可以节省大笔的钱财。更重要的是辽民在关外遭受天灾,根本活不下去,辽民留在关外不饿死也会被后金掳掠而去,饱受奴役之苦,还不如让他们在关内自耕自种、自给自足。
因此,以坚壁清野的方式将辽民移送至关内以后,辽东、辽西在大旱和严寒的天灾之下势必千里无人烟,大明只要断绝关外马市,不让一粒粮食从关内落入后金手里,那后金除了挨饿受冻,饿死一大片人,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
但大明的文官们认为,这罪孽太过深重!
然而,当时朝廷有没有必要,在自己财力不支以致于军力尚不能恢复的情况下,和已经因为遭了天灾而变得穷凶极恶的后金,去争夺赤地千里的辽东?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啊!
此前,作为辽东经略的熊廷弼,在王化贞丢失广宁以后,果断的将数以十万计的军民全部撤往关内,不仅放弃辽西,甚至连锦州、宁远都不要了,是非常正确的战略!
在熊廷弼战略撤退以后,后金若要再攻击大明,那就得从沈阳一直前行到山海关关城,一路荒芜人烟、赤地千里,这样,后金的补给线会拉到上千里,要知道大明的山海关,可不是草原上部落的小土城、小帐篷,纵马踏平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需要大量的攻城武器,甚至是重型火炮。其中还要经过辽河、大凌河、小凌河,何其困难也?
把后金从辽东、辽西拉到山海关关门来决战,后金是劳师袭远,明军是以逸待劳,这种事情稍微懂一点军事的人都明白!
若大明有意要和后金决战,就应当选在山海关,而非锦州,远去锦州是拉长了明军的补给线,选在山海关关城则是拉长了后金的补给线,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战略问题。
此时,明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加强山海关的防御,应该是支持熊廷弼、王在晋坚壁清野的大战略;应该是听袁可立的,全力支持东江镇逐步壮大,保证朝鲜安全,对后金进行军事和经济封锁;应该是笼络鞑靼林丹汗,一来共同牵制后金,二来让其他几个与林丹汗相临的边镇获得稳定,不让边防再出现其他问题;应该是听王之臣的,决不对后金开马市,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