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小友倒是有趣。”
“说的也是,常尚书,你的家训还是留着吧。”
常威哈哈一笑,道:“马远说的对,这样,你们两人帮我办点急事。”
说罢拉着马远和常离到一边,交待他们去买什么吃的,挑什么首饰,绸缎,礼物……马远仔细记下,笑嘻嘻的嘀咕一句,“师傅,这是要送女人的吧?又要添师娘了?”
“去,这件事千万保密,只能你们俩知道。”
“您放心,一准儿办好!”
等常威再回来,常宽道:“无畏,我来引荐一下,这位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在晋大人。”
“哦,原来是岵云大人。”常威双眼一亮,忙拱手道:“久闻大人之名,早就想请教辽东战事,今日得见是晚辈的荣幸。”
王在晋字明初,号岵云,南直隶太仓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初授中书舍人,后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进漕运总督,迁兵部左侍郎。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后,朝廷大震,诛除熊廷弼、逮捕王化贞。
天启二年(1622年)王在晋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特赐蟒玉、衣带、尚方宝剑。
王在晋认为:“辽东之事,一坏于清河、抚顺,再坏于开远、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朝廷以为:王在晋铁骨赤心,雄才远略,识见如照烛观火,肩重如迎刃理丝,但秉正不阿,人醉独醒!对王在晋推崇备至。
但王在晋的一系列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以及赞画孙元化的反对,袁崇焕要求修筑到二百里之外的宁远边墙,但王在晋不听。
袁崇焕直接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大学士管兵部事的孙承宗,孙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孙承宗与袁可立齐名,也是帝师,是朝廷名臣,于是,皇帝大喜,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改任南京兵部尚书。
在晋既去,承宗自请督师,任用马世龙,结果事败,孙承宗受了牵连辞官回家闲住……
王在晋双眼一亮,随即,神色一黯,摇头道:“我这点策略,连火东先生、孙承宗、袁崇焕等人都看不上,又何况国公?国公以骑兵破骑兵,立下不世之功,远胜我等啊。”
火东是孙元化的号,孙元化当初与袁崇焕合作亲密,与王在晋意见不合,算是政敌。常威下意识的看了在座的孙元化一眼,笑了笑没说话。
孙元化面色不虞,“当初之事,岵云先生莫要再提,如今国公给咱们做了榜样,此事就此揭过如何?”
王在晋默然道一句:“那最好!”
王在晋话里话外还是有气,这也难怪,当初王在晋在孙承宗手上可是吃了大亏的!
天启二年,王在晋任辽东经略后提出了一个八里铺方案,实际上这个方案是解决辽东形势的最好方案。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最好的防守地在山海关,但山海关有一段城墙修建在高岭之下,如此可使敌人居高临下俯视城内,王在晋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在八里铺再修一道城墙将这些高岭围进来,如此就可以以最小的预算实现对山海关的防守。
但袁崇焕、孙元化等人不服王在晋,上书朝廷,袁崇焕还私下向自己的老师孙承宗诉苦,于是,皇帝派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巡阅山海关。
孙承宗手上有袁崇焕、孙元化等一线将官的奏疏,可谓来势汹汹,刚到山海关便径直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