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
曾经也有人罗织罪名陷害他,但皇帝很清楚常宽的品格,很喜欢他,从来不相信那些弹章,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来惹他了。皇帝之所以喜欢常宽,是因为天启元年属于万历、泰昌、天启祖孙三代。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底,万历驾崩,八月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九月驾崩,而后,朱由校登基年号天启。
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前七月叫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叫泰昌元年,九月到十二月叫天启元年。
天启二年是天启皇帝任内,第一科科举取士,而常宽是这一年的状元,也就是当今皇帝登基以来的第一个状元,这样的第一,皇帝自然会记住。何况,常宽有才华,干事实,是朝廷里最需要的那种人,皇帝怎会忽视?所以,别人想害也害不了他!
而要入内阁,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是翰林出身,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要进翰林院必须是科举前二甲,一甲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基本是五十人到七十人之间。也就是说整个大明三年时间只在七十多人中间点翰林,而且这些人还要书法好、诗词好、长相好,基本上是读书人中的读书人,精英中的精英!
无论官位高低,在历朝历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是当世读书人的精英。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杨廷和、张居正,无一不是翰林。
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入阁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儒家学说“达则兼济天下”的具体表现。
“皇帝做事也是雷厉风行啊!”
看完书信常威很是振奋,“难道是传国玉玺回归,其魔力感染了皇帝?”
按资历如今的内阁首辅是建极殿大学士来宗道,次辅是中极殿大学士冯铨;群辅为文华殿大学士梁鼎臣,文渊阁大学士袁可立,常宽递补为武英殿大学士,施凰来递补为东阁大学士。
来宗道、梁鼎臣是识相、做实事的东林党;冯诠、施凰来是阉党;袁可立和常宽自然是常威的工业党。这下算是三足鼎立了,也算是皇帝重新掌握朝政的信号!
有了这些积极的消息,常威在这里就更加安心了。要建立工厂首先压迫建厂房,这个问题不大,在王嘉胤这二十天的努力下,砖瓦厂、水泥厂、煤炭开采都颇具规模了。
只要建好厂房就有了工厂,然后需要的是武力。枪炮厂要建在长安城里,在枪炮之前,最需要的是子弹,毕竟义勇营手中的枪炮用个好几年甚至十来年都不是问题,但子弹却是消耗品,制造子弹需要的铅,直接在长安城里收购就是了。
配制火药的一硫、二硝、三木炭,在煤矿中都能找到,也没有什么难的。
这些事情有宋应星和张继孟两位专家,带着百十名专业工匠,都能处理好,常威只管掏银子就是了,恰好他在庆王府搜了七百万两,正好用上。
他还以陕西提督的名义保举王国训为延安知府;吉孔嘉为府谷知县;史可法为庆阳知府;高宏图为流民巡抚,专管招抚、安置流民之事。
这些流民肆虐,环境困苦的地方,有这四位德操高尚的人主理,定能有效的遏制流贼。
六天后,高文彩顺利的处理好兰州府肃王的事情,近千锦衣卫护着肃王家眷、财物回了京师,高文彩带着其余两千人南下四川、湖广等地,去处理蜀王等十几位上表自请的藩王。
送秦王、韩王以及报捷那两千锦衣卫,在山西等待常威,他的下一站是去山西,摆平代王、晋王、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