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地方并没有疑难的。
要知道国子监监生基本上都是各地举人中的佼佼者,和会试落第举子里的优秀之人,大约都是黄宗羲这类,这种书自然看的懂,拿回去慢慢看就是。
他们感兴趣的削藩!这也是常威最乐意说的事情,“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成祖开疆拓土,远征异域,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
先说大明达到历史之最,让大家高兴一下,然后常威话锋一阵,“但我大明有一点比不上大汉!那一点呢?强力的削藩!”
“秦始皇扫平六国,统一天下,行郡县制。郡县当然是一种先进制度,但是秦朝的郡县制导致地方控制力不足,秦始皇死后,天下乱起,二世而亡!”
“针对郡县制的弊病,汉高祖采取折中之法,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这个举措是有效果的,吕氏乱政,几乎要颠覆刘氏天下,之所以没有成功,除了周勃和陈平在朝廷主持,还因为当时刘氏地方实力派始终牵制着吕氏。”
“但时间一久弊端也很明显,长久之后,诸王子孙繁衍,代代扩张,到最后尾大不掉,成为朝廷和全天下的负担,甚至是威胁。”
“汉景帝、汉武帝时代,针对诸王之威胁,做出了削藩之举,史称七国之乱。周亚夫迅速平灭之,汉武帝即位,继续进行强力削藩,颁布“推恩令”,把藩王的领土分给每个儿子。如此一来,藩王的领地就随着子孙的繁衍越来越小,最后,丧失独立生存能力,被朝廷全部收回。”
“汉景、汉武两代改革,将汉朝藩王危险降到最低,为汉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
“我大明和大汉一样,太祖皇帝也像汉高祖一般,将国家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尤其以镇守北方边境的“塞王”实力最强。”
“大家都知道,在国朝初期,北方蒙古实力强大,用武功强盛的燕王、宁王等人镇守边疆是个好办法。但年深日久下来,诸王子嗣繁多,会成为国家负担和威胁。”
“我大明问题是,太祖之后,没有出现一个与汉景帝、汉武帝一样雄才大略的伟大君主,进行削藩!本来,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是成祖,但因为靖难的问题,成祖并没有大规模强力削藩。”
“而后的君王们,就没有能力进行削藩了。时至今日,朝廷要养的宗室有百万之多,每年耗费七百万两之巨,这笔巨款跟辽东打仗花的一样多!”
常威话音一落,国子监监生立即叫了起来。
“大明朝迟早会被藩王拖垮!”
“为什么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员们会封还奏疏?难道他们收了藩王的贿赂吗?”
“难道他们像做藩王的逆党?”
这话一传出来,常威登时眉头一跳,这些监生也太猛了吧?看来人心可以利用啊!
“诸位!不要吵闹!”
黄宗羲站起来大声说道:“常大人,你说的没错!但汉景帝七国之乱和本朝靖难都因削藩而起,这两战结果却大不相同。常大人,能否详细叙说,做个对比呢?”
明建文四年(西元1402年)六月,进行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战争以“反王”朱棣战胜“合法”皇帝朱允炆而告终。
由此追溯到汉景帝三年(西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反叛,其战争规模都远胜朱棣的“靖难之役”,但那场叛乱却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被镇压了下去。
同是因为“削藩”而起的叛乱,为何会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纵观“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开国皇帝分封诸侯王留下了反叛的祸根,而叛乱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