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此时汴梁形势有变,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温的外甥左龙武统军袁象先等人率禁军攻入宫中,朱友珪畏罪自裁。袁象先派朱温的女婿赵岩奉国宝去汴梁,请朱友贞赴洛阳即位。
朱友贞不想去洛阳,他所以朱友贞复书告诉袁象先等人:“太祖皇帝创业于东京,天下禁中之地,北凭河东,东临淮海,而且东京地近大藩,万一有变,可以就近处置。”朱友贞留在东京的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在汴梁经营多年,有雄厚的人脉关系,何必再跑到人生地不熟的洛阳重新开始。
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在汴梁即皇帝位,废去朱友珪的凤历年号,仍沿用太祖皇帝的乾化年号,随后不久,朱友贞改名为锽,后来又改为朱瑱,不过为了行文统一,还称为朱友贞。朱友贞能顺利灭掉朱友珪,功劳最大的是杨师厚,所以对杨师厚极为尊重。当然做为此时梁朝最有名望的上将军,杨师厚对朱友贞的意义不言而喻,只要杨师厚在,就足以对付河东的李存勖。
南边在平定内乱,北边则继续开疆扩土,三月,河东军李嗣源部出攻武州(今河北宣化),逼降武州刺史高行珪。刘守光大将元行钦听说高行珪如此不中用,前来攻击高行珪,高行珪大惧,派弟弟高行周(五代名将,高怀德之父)去向李嗣源求救。李嗣源和高行珪一直追到广边军(今河北赤城南)才赶上撤通的元行钦,一共打了八场大战,把元行钦差不多打成了光棍,元行钦只好屈膝请降。
各路燕国好汉见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刘守光的“地方两千里”只剩下了一个幽州城,刘守光这回可以过足了“孤家寡人”的瘾。四月,河东军攻到幽州城下,刘守光再没有优越感了,只有强烈的恐惧。刘守光忙向梁朝求救,而这时的“大梁皇帝”是朱友珪,他正忙着“稳定局势”呢,哪有功夫去搭理什么刘守光,自然是泥牛入海。刘守光又求契丹主耶律阿保机,阿保机同样没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