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黄巢的原长安士女,不禁怒向胆边生,喝骂道:“你们都是勋贵子女,国家待尔等不薄,为什么要失。节黄巢?!”众女俯首无语。
为首的那个女子毫不示弱,仰首回答:“国家雄兵百万,却奈何不了一个黄巢,失社稷,丧宗庙,播越巴蜀,为天下所笑。今陛下不责公卿将帅,反责我等弱女子,耻乎不耻!”
唐僖宗被她给问住了,黄巢入长安时,大批公卿贵族向黄巢屈膝,真正让天下耻笑的是他们这伙贵人,徒责几个弱女子,有什么意思?唐僖宗挥手令皆斩于市中。市人看她们着实可怜,送她们酒喝,叹道:“喝醉了再上路吧,醉后挨刀,不觉痛。”众女争抢酒,喝醉了哭倒于地不醒人事,只有领头的那个女子不喝酒,也不哭,仰天就刑,众女各挨了一刀。
黄巢死了,不仅标志着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正式失败,而且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大幕正式拉开,此后的唐朝虽然还存在了二十多年,但唐朝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各路军阀为了扩大实力而暂时借用的一块金灿灿的招牌,就比如汉献帝一样,刘备不也是打着大汉皇叔的招牌四处拉“赞助”了吗?
对于黄巢的失败,王夫之认为:“黄巢虽横行天下,流寇之雄耳。北自濮、曹,南迄岭海,屠戮数千里,而无尺地一民为其所据;即至入关犯阙,走天子、僭大号,而自关以东,自邠、岐以西北,自剑阁以南,皆非巢有;将西收秦、陇,而纵酒渔色于孤城,诚所谓游釜之鱼也。”王夫之的评价非常到位,王仙芝和黄巢一直奉行流寇主义的战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虽然机动灵活的行军,但没有自己的战略根据地,四处打游击,只能是自绝后路,破釜沉舟之举,非大勇大略不可为之。一旦遭到战略性失败,就把自己推到了悬崖边上,除了掉下万丈深渊,摔的粉身碎骨,没第二路可以选择。
在封建时代的任何一部记载黄巢起义的史书中,都毫不客气的把黄巢和跟随他造反的农民们称之为“贼”,因为写史书的都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地主阶级和农民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阶级,造谣污蔑泼脏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引起后世极大争议的一首诗,就是唐末著名诗人韦庄写的《秦妇吟》,韦庄在诗中极力描写黄巢起义军的“残暴”,说黄巢到处杀人放火,但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却充分暴露出韦庄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虚伪,原来黄巢杀的不过是些封建官吏。唐安史乱后,唐朝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老百姓受尽了这些“公卿”的残酷压迫,难道还不允许老百姓造反吗?
当然农民起义军也犯过打击面扩大化的错误,农民起义军也有他们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就此来否定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点我们不应该否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