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称霸五代十国 > 第二十三章 陈洪进

第二十三章 陈洪进(2 / 3)

地栽种收入,没什么特别的物产可富,你说,哪会有什么好日子可过?”

原来,陈洪进故居枫亭后榄,乃为濒海的丘陵地带,民居、农田起伏其上,村人世代靠栽种庄稼为生,怎奈此处土壤瘠薄,庄稼多是歉收,又无其他产物可供买卖收入,故此户户日子艰难。

乡人们出于内心的苦叹,大大触动了陈洪进的心。陈洪进感叹道:吾平时只以为威镇一州,既能尽到保境安民之责,应算是问心无愧了,岂知以武力保境安民,只能保百姓免受一时的兵燹之苦,至于百姓的生活困苦却是不能保证。俗语说:为官一世,造福一方,自己既然是一州之长,就应负一州百姓吃饭之责。

基此,他开始重新考虑主政的各项措施,既要在军务上保一境之安宁,也要在政务方面使一方百姓富裕起来,这样才不失为一个合格的主政长官。为此,在军务之余,陈洪进准备先从家乡后榄入手,尝试施行政务方面的治理措施。

陈洪进近半辈驰聘在沙场上,对此他自认是外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为此,陈洪进特地亲往崇福寺拜访住持何自永长老。

崇福寺乃陈洪进女儿陈玑所创。

陈玑,别名十八娘,当初陈洪进生此女之前,大白天,有一只苍鹤突飞入内斋,直向陈洪进张嘴吭叫,陈洪进细看,见有一鱼鲠在它的喉问,就用手将鱼探取出来,鹤飞走了,鱼竟还活着,不料,那鱼一蹦,就不见影踪了,一会儿,内报夫人生下一女孩,这女孩与其他女孩不一样,总爱随母亲念经,一心向佛,为修桥铺路捐钱,长大后,陈玑在泉州创立崇福寺,旨在修缘献善,为父亲祈福消孽。

寺院乃弘扬佛法庄严场所,须得有学问资深,佛法精湛之人堪任佛寺主持。当她得知在仙游麦斜隐居潜修的何自永本是修真学问深厚的僧人,请求父亲一起往麦斜恳请自永长老出山,主持崇福寺事务。

自永长老听陈洪进说家乡枫亭后榄乃为频海之地,思索了良久道:“主公家乡地利,他地不可比也,若是利用得当,便是当地极大的财富,此乃主公家乡百姓之福也”。可借其地利“煮海为盐”。

一日,陈洪进回家察看盐田产盐情况,顺便了解家乡百姓现今生活状况,他觉得由自永长老引进的制盐技术后,按理说村中百姓生活应该过得好些。

哪知,一经访谈询问才知道,只有那些靠近海边一带的人家,因有?海滩地权,能制得海盐贩卖致富,而无海滩地权的人家仍是靠种庄稼过活。当地老叹道:“近年虽幸免兵灾之苦,但人总是要吃饭的,做饭的米或靠田里庄稼生长,或靠有钱买来。哪来钱呢?那全靠田里的庄稼了,可是庄稼是没水种不活的,咱乡那田园哪少水啊!只有靠天吃饭,长此下去,如是奈何!”

陈洪进不解道:“靠天吃饭?此事是怎个说法?”

那老农闻言叹道:“东南海中虽有用不尽的海水,但海水咸涩不能灌地,此处田地只能靠天恩赐些雨水,称为‘望天田’,田地只能栽甘菇,而不能种水稻。这里旱多雨少,有时连旱数月,田园庄稼颗粒无收;一旦大雨滂沱,便是山洪海潮齐起,淹漫成灾。”

老农的话勾起陈洪进对少时的回忆,那时家乡经常苦旱连牧羊的草都干枯,他都得老早跑到远地方的山上去打幼嫩青草回家喂羊,听母亲说:“他出生那时,正是山洪暴发与海潮猛涨之时,父亲为了他母子的安全而葬身水中,想到这里,不禁一阵心酸。

顿时喃呢念叨道:是啊,海水是不能灌庄稼的,那只有靠溪流了。可是这里的地势高,四周哪来的溪流?远在几里的那条昼夜不停流向大海的蕉溪,那么宝贵的淡水,不灌田地而白白流走,实在可惜!”

想到这儿,他忽然考虑到,若是

最新小说: 抗战:从炮灰团开始崛起 谍战,都别猜了,我真是卧底啊 战地牧师日记 大宋:梁山好汉,开局程咬金模板 双穿大唐:富养小兕子 远山破阵曲 异界争霸之绝世召唤 自驾游到大唐,物资每日刷新!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亮剑:我在战场上捡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