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人,通常都能聊一块去。据说已经有出版社基于这种情况,开发了读者圈的“相亲”活动。
而私人化图书的倾向,则更有趣了。一些出版社设立了专门的细分品牌,比如专门印制好版本的古籍,用好纸、竖行线装、加上华丽的包装,以及私人定制的篆刻或者标记服务。藏书者以往有人会有自己做藏书票的习惯,而现在,则是在出版社那里,就在书的包装里,直接把读者的名字印上了书。别看这个服务很小,但对于整个的流程管理可是压力很大的。以前,一些经济类管理类的刊物,就会有这种版本,在封面上留白一小块,印上订阅者的姓名、公司title之类。(妈蛋,看不懂英文又不肯查的人自己滚。英文不为了装逼,就是日常使用中往往同时具备多个含义,不好翻。日常就这么用着。以后懒得解释这种事情了。傻逼看不懂这么简单的东西还有道理了?爱看不看,走好不送。)
还有些出版社,索性学习了同人的发行方式,先发征订,然后按需要印刷。有的书适量加印,有的书,印完就不管了。买不到的自然捶胸顿足,还能引发二手市场上的书价飙升。当然,这么玩的,要么是书的品质真的过关,要么就是品类独特。比如“钢铁月球”的引进版美漫,一开始就是偏这个路线,后来市场接受程度提高了才转向大规模公开发行。(不管怎么闹,漫威和D集中在一家手里引进也是神奇)
另外,就是流通渠道的变革了。以前是靠着一渠道二渠道多级发行。必须给每个层级留够扣率才能保证每个层级都有利可图,才会给你好好发行。但现在,随着信息传递的扁平化,以及物流渠道对细分市场的渗透力,甚至是对粉丝、读者的管理方法、传播方式的变革,实际上现在的出版社已经具备直接沟通庞大数量读者的能力,于是,直投发行也就变得可能了。
这一次,银页文化尝试的正是这种方式。抢先版的《池袋西口公园》第一卷的抢先版采用的就是菜单式的发行,极其类似同人的方式。分为三种封面、三种内页,三种封面分别是分别是手绘版、设计版和精装硬壳版,其中精装硬壳版是用手绘作为内衬,外面再加上设计的护封,部分可以兼顾两种设计体验了。三种内页则分别是轻图纸、铜版纸、胶版纸,纸张底色也略有不同。
另外,就是还有各种周边。由于这一次岳清言和房安馨做的事先调研非常周详,也留下了足够的材料。比如手绘的池袋西口公园的地图,各种类型的人的剪影、手绘图片,这些东西都做成了明信片和书签。其中有一些还做成了软陶的手机链。再有一本低调朴素的本子。本子的大小和书完全一样,外面的皮封套可以拆下来套在书上,这样,看书就变成了更加隐秘而私人的阅读体验了。
还能细分有没有作者的签名题赠,赠予寄语之类的。需要题赠和赠送给别人需要有作者的赠语的,则至少提前七天,将自己的心境、阅读体验,以及和对作者的期待写信或者明信片到编辑部,不接受电子邮件,也不能自己预定获得什么样的赠语。而阅读这些东西,并消化成为一句句给读者的赠语的,自然是岳清言本人了。
“抢先版”不管在菜单里怎么选,不管是全套还是就是一本书,反正就是总共发行1000套。并且这个版本不再加印,每本书都有独立的编号,在环封内衬上还印上了购买者或者受赠者的名字。为了能够让题赠之类的不影响观瞻,在内封之后则有专门的一页是艺术纸,这一页艺术纸,则是按照岳清言自己的选择、想要写的内容来选择各种不同的纸张,再手工装订,真正做到了每一本都独一无二。
其实,这个环节是为了避免岳清言写题赠写错。先装订完再写,写错了整本书都救不回来了。
本来,银页文化对这种东西的发行只是当做个尝试,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