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学校,教育乡中子弟是其一,带大家抗旱救灾也是其一。
但远不止这些。
遇灾害饥荒,地主们不应当仅仅是施个粥借个钱这么简单,他还应当更积极。
“我们都是在各乡有些名望之人,相信大家也不愿意看到夏天来时,乡里的乡亲们背井离乡去逃荒,甚至是卖儿鬻女的,甚至是饿死他乡。做为各乡的名望,我们应当帮乡亲们一把。”
“三郎你就说怎么做吧。”
几位里正被说的很感慨,同在一个乡,其实大家又哪没感情呢。
就算是一条猫一条狗养久了,也是有感情的,更何况是相处久了的乡亲邻居们。
“我的意思是,救灾也得合理安排,统筹布局。”
建一个义仓,挂在乡约堂名下,由乡约堂负责管理。
也不采用捐这种模式,而用买。毕竟地主家的粮食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捐的话,大家又愿意捐多少。
可卖的话,哪来的钱呢?
李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先以乡约堂的名义印一些义仓债券,然后用这债券向乡民们发行,让大家认领。有钱者可自愿认领,把义仓债券发出去之后,募集到的钱款,再向乡中有粮的地主大户们按市价购买粮食,储存在义仓之中。”
张里正问,“大家为什么要拿钱来买这义仓债券呢?”
“当然是为了自助啊,再一个,这个债券就既名债券,那就相当于一个债权。比如一张债券上写的是一千钱,那么这张债券就相当于是一千钱,另外,这个债券上还会有约定好的利息,比如说我们发一张一千钱的债券,约定好一年后向债券所有人赎回时,要付给他三成的利息,本息本一千三百钱。”
这样一说就比较好理解了,债券嘛,就相当于是一张借条,约定好了利息。
“嗯,认领债券能有利息,倒是可以。”
毕竟不是白认领,钱拿出来认领债券将来是可以回本,并得息的,况且债券的用途也很明确,就是购买粮食以帮大家储粮备荒。
“三郎,可是一年后我们拿什么来赎回债券并给付利息呢?”
“很简单,谁受利,谁负责。比如说我们以乡约堂名义发债券买粮食,那么以后就应当是由乡民们来承担这笔本息钱,毕竟大家到时能得到珍贵的粮食。或者说更公平一些,我们在发行债券募集到钱,然后买来粮食入仓之后,可以再印制粮票。”
“粮票?这又是什么?”
“粮票就是粮食票据,比如说我们买来一千石粮食,那么我们就可以印一千石粮票,比如一张面额一石粮食的粮票,就可以在粮仓里换到一石粮食。”
李逍的想法比较多,粮票其实也是为了完善义仓的粮食使用。
乡民们想要用义仓的粮,得先有粮票,粮票要先拿钱到乡约堂兑换,或者说打借条兑换。并且,粮票不是想买就能买,得有条件限制。
首先得是蓝溪乡民,其次按每户人口的数量,来定好口粮标准,每户每月只能最多购买多少粮票换多少粮,超过标准有钱都不能兑换。
这样一来,债券、粮食、粮票、粮钱,就形成了一个循环了。
乡约堂买粮的钱,是发债券的,而还债券本息的钱,是卖粮的钱。
“大家有钱的可以用钱换粮票,没钱的,可以暂时赊欠,待有钱时还钱,或者等来年粮食收获时,按市价用粮食折抵。”
几位里正感慨着道,“三郎想的是很周全了,绕这么一个大圈子,就是有些绕啊。”
“绕是为了公平!”李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