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兴致勃勃地索茶,笑着对高士奇道:“实在是才子手笔,这么好的戏,为什么不早奏联?”高士奇笑道:“孔尚任这人是有名的大胆秀才,虎臣怕里头有什么违碍之处,先在南京演了才进上来,奴才原也想先看过了再请主子赏看。后来想虎臣何等精细人,岂能有错?就斗胆了。”康熙笑道:“孔尚任是伍先生荐过的人,即有小过,有什么干系,用得着你绕那么大圈子请肤?只不知北闱科考孔某来了不曾,别再像南闱一样黜落了吧?”
高士奇耗精神,为的就是南阁的事,好容易总算说到题目上,忙道:“主子说到这儿,奴才就得进一谏,前儿万岁盛怒,天威不测,奴才被吓得走了真魂,就有话也得等主子消停消停再说——若论南闱的事,只能说臣工办事不尽忠心。要是翻过来瞧,还是件喜事,值得万岁龙心大怒,动那么大肝火?”
“你说什么?”康熙问道,“科场舞弊,有什么可喜之处?”
“万岁,万事都得反过来看看,才看全了!以奴才之见,此乃天下文人心向大清,盛世即来的转捩!”
“晤?”
“我朝定鼎已四十载,人心浮动原由很多。”高士奇款款下词,“最大的事莫过于文人执拗,谬解圣人经义,死抱了华夷之见。所以历届科考皆都不足员。”
“嗯……”
“如今人们不惜重金钻营门路入仕,乃政局大稳、百废俱兴之象。”高士奇执壶给康熙添了水,继续说道:“奴才说句不中听话,开国之初时连明珠那样的诗还中个同进士!‘三藩’乱时,南闱报考不足五分之一,也不敢停考,那时怎么没人花钱打关节?时事不一样,大势有变了!当然,有舞弊必有屈才的事,毕竟还是少数。奴才看了中选名单,南闹取中的江南名士也不少,似也不可一概抹杀……”
康熙站起身子,端着杯了来回踱起来,见高士奇嗫嚅着停了口,笑了笑道:“你说下去,不要怕嘛。”
“万岁认真要办,就得兴大狱。”高士奇眉棱骨挑起老高,忧心忡忡说道:“真的像熊东园说的,主考、副主考,一十八房考官杀的杀、砍的砍,这取中了的文士谁不胆战心惊?办得如此之严,往后的考官也要望而生畏!多少年才养了这点文人归心的风气,岂不又扑灭了?而且南闱闹事主犯邬思道并没有拿住,背后有什么文章也不清楚,严惩考官必放纵了这些人,往后动不动就拾财神进贡院,万岁办是不办?这善后何其难也!”
康熙思索着,将茶杯向桌上一蹾,似笑不笑地说道:“你八成受了什么人托付,趁着肤高兴,平息这天字第一号官司的吧?依你说的,贪赃坏法,徇私舞弊,竟作罢不成?”
高士奇吃了一惊,“扑通”一声双膝跪下,说道:“奴才岂敢!奴才原是潦倒书生,跟了主子,不次超迁,己经贵在机枢,焉敢以身试法?奴才是说,舞弊当然不好,但主上乾纲在握,这毛病好矫治;动了人心不易挽回。主上天聪睿智有日月之明,自能洞鉴奴才苦心!”
本来决心大开杀戒的康熙被高士奇的如簧之舌深深打动。想想,又觉确有他的道理。但撒手不治,又于心不甘,默谋良久,康熙方喃喃说道:“不办了?”
“办还是要办,明面儿上不能声势太大,惊动朝局!”高士奇吃准了康熙急于用兵不愿朝局震动的心思,断然说道,“将左某、赵某调回京师,严加申斥,夺官退赃!闹事者颁密令查拿。待台湾事了,主上南巡,落卷中确有才识的简拔上来。这样,已选上的贡士不致玉石俱焚,落第才士又得特简之恩。将来察看他们的吏治,公忠廉能的擢升,贪墨不法者治罪,岂不是更好?”
康熙听到此,不禁双掌一合,刚要说“就依你”,话到唇边却变成了:“肤今儿乏了,明日召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