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收归麾下后,大明在亚洲需要对付的便只有占领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占领爪哇的荷兰人。只是这两国都与大明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所以暂时大明还找不出对付他们的理由,大家表面上维持着和平。
中南半岛即定,大明便开始进行留学生计划了。留学生计划其实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京师大学堂中选择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跟着传教士学习欧洲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因为只有懂这几门语言的传教士。
金尼阁教士要回教廷述职时,朱由校派了王征跟随前住欧洲。王征的身份是大明皇帝特使,他学会了意大利语和德语,本身又是天主教徒,是一个比较适合与欧洲展开外交的人选。
当然,关于皇帝要派遣特使前往欧洲的事,在朝廷里是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的。大部分官员都认为,中国只能是将其它各国定位于藩属国,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中国平起平坐。用孙承宗的话来说就是:“蛮夷而已,要么派兵将其荡平,要么让其进贡中国,怎么能够平等建立什么外交关系呢?”
孙承宗还算是在南海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打过很多交道的,他都反对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官员当然都会反对。内阁和各部尚书中,只有徐光启和孙传庭是支持此事的。徐光启是确实看出了西方优于大明的一些地方,所以觉得应该与西方进行除了传教以外的沟通。而孙传庭则是现在对皇帝已经有了盲目的信任,认为只要皇帝觉得好的,那就一定是对大明有利的。
朱由校没有办法,如果连这些大臣都不能理解交通西方的意义,那显然不可能寄希望于普通民众能够理解。于是他在和徐光启进行商量后,便决定给大臣们普及一下西方的科学知识,让他们明白,西方有些东西,其实是优于大明的。
搜狗阅读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