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经营梅记,赚回来的钱再安假肢,无非是迟个几年,总归还是有希望的不是?
于是一家三口齐心协力地开始奔波房子的事了。也没往别地儿找,就在物华小区,离梅记、海城一高都近,而且这一带,姜彩凤这么些年住下来,左邻右舍的混得不要太熟,托人打听起房源那叫一个便利。
不出三天,就找到了一套六十来方的二手房,两室两厅一厨一卫,客厅出去是个朝南的阳台。所有房间都是明的,格局方方正正,很是亮堂。唯一的缺憾,恐怕就是次卧太小了点儿,只够放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的。衣橱打了都没地方放,除非是吊起来。
不过这一点,梅子倒是毫不介意。反正她高中、大学都住校,住家里的时间不会多,房间小点就小点呗,其他方面舒适就行了。
梅荣新让姜彩凤推着又去看了另外两套,都没有前面那套好,于是就敲定了第一套。因为是二手房,前任户主装修的也不差,只不过年头多了,个别地方有点破损,于是请工人修修补补了一番,墙面、天花板粉刷一新。家具和电器,姜彩凤那套房里的就够他们用了,只不过考虑到新婚,梅荣新嘱咐闺女去买了套全新的锅碗瓢盆,旧的那套搬去了店里。
梅子还买了两床新的被套床单,都是大红大紫的喜庆色。
禾薇听梅子说在给她爹布置婚房,专程抽了一个休息天,上午陪她跑布艺市场,走的脚快断了总算把桌布巾、沙发巾、窗帘、布艺沙发罩等家里需要的布艺制品给搞定了。下午又陪她去了趟小商品市场,除了日用品,还有门窗上贴的喜字、玄关的墙上垂挂的中国结、墙上钉的相框、装饰画……只要是婚房布置的,又是价廉物美的,统统都给背了回来。
梅荣新和姜彩凤看到这些时,都惊喜地看直了眼。尤其是姜彩凤,感动地热泪盈眶了。
两人的头婚那是什么年代啊,而且因为条件不足,办的并不隆重。如今这二婚,因为两家都没什么近亲,也没打算大办,证一扯,饭一吃,这事儿就算成了,没想到闺女会这么尽心尽力地布置家里,让两个中年人,想不感动都难。
那一刻起,姜彩凤是真真正正把梅子视作亲闺女了,比梅荣新还要尽心尽责,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紧着她,把梅子也感动了一场。那是后话了。
再说梅荣新那帮心怀鬼胎的工友,因为上次来邀梅荣新一块儿去喝酒被拒绝,人人心里都很不爽,是以这一阵子故意没来,想着冷上他一阵,看他还摆不摆谱。这次因为邹红杏的生日快到了,所以又集体过来了,还特地挑了个高档饭店,都认为梅荣新会埋单,不吃白不吃。
谁知道来到梅记总店,只看到阿达一个人在忙,行走不便的梅荣新竟然不在,都感到奇怪了。
“阿达怎么就你一个人啊?老梅人呢?他那样子能上哪儿去啊?”
“老梅这几天都在家呢。”阿达麻利地裹着小笼,笑着说。
小笼包要做的好吃,主要就两点:面皮揉的好,馅料儿拌的好。裹的好不好看是其次。梅荣新这阵子为了新房子的事,真是累坏了,所以姜彩凤和梅子让他在家里歇着,馅料儿由他说、姜彩凤拌,拌好了提来店里由阿达负责裹。好在天气还不是很热,这么点路提过来也不至于变质。
至于分店所需的馅料儿,以前都是由阿达负责送过去的,如今阿达要管店,就由阿峰或是林子自己过来取了。
这么一来,阿峰和林子的任务也重了不少,加上分店一天天地做出来了,像是打出了广告,生意越来越好,两人忙得脚不沾地,自然也就没那个闲工夫和那帮高不成低不就的工友扯嘴皮子了。
“在家?他家不就店里吗?另外哪里还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