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晃刘副主任
在王莹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很是发人深省。她是这样说的,在这片虽不算很是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这么一群人。姓张也罢,姓王也罢。过了这么多年你说谁到底还姓啥,你就说我自己,爷爷家姓王,外婆家姓张。我就姓了王,其实我觉得我应该姓咱更准确些。咱村的人,现在带着咱村的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咱,姓咱更准确些。这样一说很多人都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恩恩怨怨。甚至一些过去认为恶劣的行径也随着那些人的故去变成一段奇谈或笑谈。这里就有一段人们情愿让它随风而去的往事。
刘三晃,是1962年落脚到咱村的。小伙子相貌堂堂,一米八几的大个。据说是家乡遭了难,过不下去了,希望能给找个人家。还真有!后头巷里的细姑男人不学好解放了还拍花子,被政府抓住了死在了监狱里。细姑带着个儿子地也种不下歌子,正缺人着呢。一经人说和一拍即合。只有一条,结婚后得对人家细姑的儿子好。刘三晃满口答应。也有好心人随口说,细姑你这回可得操点心!这个人的根底你清楚吗?人家不是说是逃难的吗?这还有假?细姑几年没有男人心里早就有些耐不住。好心人的劝说他真的听不下去了。解放了那还那多邪门的事!细姑下了结论。你。。。。。。好心人噎住了。婚礼很简单,一包瓜子几颗糖,邻里一顿便饭,草草而就。刘三晃很勤快,人缘也很好。第二年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来到了这个家。咱村人都说细姑有福,这回算是找对人了!
人堆里总得有的跑腿的,这是一条常理。刘三晃没事就在大队部边上晃,有个叫人或办个啥小事。人总是抓现成的。原来是谁充当这个角色,人们渐渐也忘了。叫三晃去!哎!三晃这孙子今天咋还没来哩!三晃去把大贵叫来!三晃。。。。。。开个批斗会,原是把破落地主张大贵押上来,渐渐地变成了三晃!把破落地主张大贵押上来!啥叫脸熟就是这个道理。又一次四清工作队听腻了本村几个贫农的诉苦经历,突然点名让三晃诉一段苦。三晃上台一点也不怯场,正正诉了半个小时,不仅有根有据,关键处还大声喊口号。散了会工作队把三晃留了下来,让三晃写了几个字。虽然歪歪斜斜,但还识字。有的会议就让三晃例席,三晃真的走进了大队部。细姑的脸上也乐出了光。
随着发展,人们发现刘三晃发言的机会越来越多。后来传出消息说刘三晃要当副主任了,没过几天这消息就变成了真的。工作队在大喇叭里宣布了这个消息。刘三晃真成了人物了!
当上副主任的刘三晃刚开始还是上东家去西家的来回传话。后来事越来越多,工作队就让刘三晃再物色一个跑腿的人。后有人就找了李大胡子的儿子李全茂,李全茂倒是勤快得很,却没了刘三晃的眼力劲。刘三晃当上副主任之后,时不时地还是下农户去办事。群众都说刘三晃没有架子。那时各家各户的茅粪,都是集体统一拉到菜园子里浇地。拉茅的就是村里的四类分子,正巧那几天村里拉茅的人都不能干了。集体的菜园子里要茅只能干着急,刘三晃想了一想,直接担了茅桶就上了阵。事后工作里的小奇还专门写了广播稿,有线喇叭里还宣传了刘三晃不顾脏臭,为集体菜园子担茅粪的事情。刘三晃一下子成了全公社的名人。细姑都敢走到人前去了,原来刘三晃在大队里待晚了也没人喊吃饭。现在一到饭点细姑就引了小女儿前来喊三晃吃饭。
刘三晃的衣服明显整齐了,和工作队在一起他也开始时不时地叼上一根烟。那时候三天两头开会深挖思想,有一点思想苗头工作队也不会放过。中农韩久家里没有引火的柴,下工的时候到集体的场院里弄了一大把子好麦秸。被群众举报,工作队立刻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批判。那次刘三晃在工作的鼓励下主持了批斗会。刘三晃后来就不停的进出韩久家,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