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所以叫语文,是一个我至今也没弄明白的事情。为什么不叫文学课?为什么不叫国语课?为什么偏偏叫语文呢?语言之声,文学之萃。这是按照小岳岳的方法解释。
那些年我对与语文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感情,因为有几次考试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所以每次遇到语文考试写作文,我都会很开心而且很用心的去写,最后也都会有一个好成绩。但是对于各种常识性知识我就经常迷失其中了,比如读音该二声还是三声呢?所以语文考试的分数并不是很高。记得很多老师都说过,语文即使你下了很大的功夫,你的分数提高的也并不明显;不像数理化,入门以后,考试成绩就可以青云直上。但是语文是一个重视平时积累的一个学科,平时的积累不仅包括课本的学习,还包括了看杂志和看小说,甚至看电视剧,可以从其中汲取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所以,我倒是觉得语文是可以有很多邪门歪道的学法,每种都能提升功力。
说起语文,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王老师。原谅我只能记得这个姓。那时候我有严重的口吃,或者说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只要被点名,站起来说话,我基本就是一句也说不出来,而且甚是口吃。曾经有很多老师笑谈:这丁浩祥咋滴也说不出来,站着也不行,坐着也不行,不然就让我蹲着说?随即就会传来一阵笑声。可是,这在我听起来却很刺耳。可是王老师并没有放弃我。有一次我被王老师点名读书,我读的磕磕巴巴,甚是结巴。王老师让我坐下,并没有在同学面前说我什么。邻座的笑同学说:“你以前是不是哑巴?”我并没有搭理那个看似天真,实际黑暗的小女孩。下课以后语文老师找到我说:“丁浩祥,这样,你家有录音机吧。明天你把这段课文录下来给我,我听听,行吗?”我点点头,并没有说话。回家以后,我找出一盘磁带,然后按照和老师的约定,我录了一遍。第二天我偷偷把磁带交给了王老师。后天,我一直在忐忑这磁带有没有后续了,可是语文老师王老师并没有提起这个事,当然也再也没有提问过我。过了几天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心中想着:应该就是磁带的问题了。王老师说:“丁浩祥,我听了你的录音,你读的很好,一点都不结巴,你并不比别人差。以后啊,要是遇到什么读不过去的问题,你就录音,然后自己反复的听,反复的读书。这毛病。逐渐就能好。”我心中忐忑的心终于平静了,不是因为老师的教诲,而是因为以后再也不会提问我了。而且初三的时候,我遇到了性格开朗的高欣,我现在虽然还是有些许的社交恐惧,但是已经不再属于病人的范畴。说话读书偶尔也有结巴的时候,但是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老师的教诲,朋友的鼓励。我坚强的在说话这件事上努力着。
而且现在不是有微信了么?说话的机会更少了。
语文考试我从来都是跟着感觉走,没有哪一个题目觉得自己是绝对的正确,也没有那一个题目觉得自己肯定不对。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作文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项目,而且分数还那么多,150分的卷子,能有60分的比重。写的中规中矩就能得到40分左右,独辟蹊径和标新立异不是拔得头筹,就是死无全尸。
这回的语文更是如此,我记得初中第一次语文考试,我懵懵懂懂的得了第一名,现在想起来这全都是运气。
不知道这次的语文会考出一个什么样的分数。对了,一直忘记说,语文课代表这次爆发的比较吓人。
这次的月考作文题目早就不记得了,只是记得有个同学写了8个字,还有交了白卷的。当然大家心里都是有底,知道只是月考而已,在心理上完全的漠视它。高考的时候她们完全不是这个态度。
虽然大家都说语文很难拉开档次,但是的确有很多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