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这里我有必要提及余秋雨先生的一本著作——《文化苦旅》。不愧是完成了在新世纪开始前为后来者留下的瑰宝,踏足文明的行迹也是空前的。在我心目中,这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而这梦境也大约源于它的灵感。
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和现在的圆明园倒是相似,也有区别,远比圆明园古朴多了,像是沉寂了几千年。乱石横陈,杂乱无章,一片破败之象。遗憾的是,每次这种情形的出现都让我震撼,却又触之不及,只能用眼睛去看,像过客一般。发现大多数石头上都印刻着不认识的铭文,没有圆明园石块上图画的精美,只是一些短小的符号,心里想着这有可能是一处遗迹,尽量在心里还原了以前的情形。
从遗迹中很快的分辨出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成条成块的石头,就好像用这种东西一定会造出高耸的建筑物一般,或许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座城市,也有可能是很多做城市的融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尽力去观望,却没有发现有东方建筑的风格,也许早已埋在了尘泥下面,毕竟东方太久太远了。绞尽脑汁也还原不了,只能说感受,除了破败别无他样,感受不到任何惋惜,好像本应该这样似的。
在这里,我想到了以前有些人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认为这是入侵,是对利益的侵犯,一定要以强力的手段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而有的人却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未断绝的,就是因为它的包容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的。地域有贫富贱贵,文化却没有优劣好坏。有人用社会的普遍现象来反驳,证实优劣好坏,还真是,而我也知道他们所谓的文化就是普遍的大众现象(所谓的网络文化,潮流文化……诸如此类未经时间沉淀的东西),既然这样,我自然不会与之理论。
民族主义太强烈的人往往更容易犯错误。这里,切不举例,也不可以举例。就能是泛泛而谈,闲聊罢了。既然说到这里,那么也许有人就有人会说我不爱国。没有民族气节,对这些问题我从不避讳。对于什么民族大义,我本身是没有太大的崇拜之色,也不会故意去渲染什么个人英雄主义。想法和墨子的兼爱一样,自然是不会被接受。若是问我有没有崇敬的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太多太多了,有完善思想体系的诸子;有遗世独立的建安七子;还有苦难中帮助别人的人。
我在流浪的日子里,明白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饿着肚子流落,不是岁月的凋零,而是“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