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维持了一个多小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加工工艺,所有图纸都被叶欣欣复印的人手一份,每个人都先按照自己的理解与经验,去安排工艺流程,最后再拿出来互相交流,拟定最终方案。
无论是机械产品的设计还是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每一套方案从最初的起草到最后的拍板,其实都是一次大辩论的过程,更甚至可以直接理解成是一个‘舌战群儒’的过程。
每个人的思维不同,掌握的知识经验等都不同,在设计上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思路与形态,而这个形态最终能不能被确定为实际存在的东西,那就得看这个意识形态的提出者能不能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所有人。
这里所说的足够的理由,并不是强词夺理或者胡搅蛮缠,而是要拿出事实上存在的数据与实例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每一个提出相反观点的人都是在帮你完善着整个系统,直到将所有人说服,这个意识上的构思就已经趋近完美,这样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出问题的几率就越小。
“你的意思是这个产品在车床这一道工序上只安排两个人来加工?”技术部的副部长王倩问张艳丽。
“对,这一道工序本来就是粗加工,安排的人越多,就会占据更多的机床,导致其他产品没有设备可以加工!”
“两个人加工,怕是效率会很慢,供不上怎么办?”又有人问到。
“不会供不上的,粗加工完了以后还要进行调制处理,据我了解,那个热处理单位的炉子不大,像这种规格的材料,一次只能进行三百件!两个人粗加工,一天出不来三百件活?”张艳丽反问到。
“那咱也不至于每天都跑热处理一趟吧?运输费就是一大笔费用了!何况不论他炉子能放多少件,咱们的货车可是能装上千件!”
“运输上当然会有一些消耗,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为了能够供上生产,必须这么做,热处理完成一批,咱们去拉一批,至于货车的问题,咱们的车太大,可以在外面雇佣一个小车过去,运输费也花不了几个钱!”
“嗯,这么说到没错!”王部长渐渐被说服,“咱们粗加工再快,热处理那边也只能一次三百件的出,咱们肯定不能等到它们全都热处理完成再去拉回来,那样耽搁的太久!”
“其实算算货车也白跑不了多少,第一次可能拉的是少一些,不过以后都会很好的衔接上,粗加工两人一天一共三百件,精加工可不一定有这去速度!中间还是有时间差的,这个时间差刚好可以等到两三天以后再拉几百上千件过去进行热处理!”
“嗯,我明白了,而且两个人进行粗加工,单是卖铁屑的钱都足以给他们发工资了!”
“对,投的人越少,成本就越低!”
几人商量着,这件产品才算慢慢定了下来。夏承礼只在一旁认真的听着,看着。
相比于这些老职工,他的经验显然不足,永远只以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来计算安排工艺,却不会考虑到成本问题,而一个企业想要混出名堂,最初时一定要有底气去拿下那些难啃的骨头,而这底气,就是资金实例,就是不过分浪费单位的成本资源。
“这套组焊件你们怎么看?”
张总指了指某一张图纸问到,上面绘制着一个组合件,是由一块儿底板和立板满焊在一起的互相垂直的挂钩模样的产品,立板和底板上均有螺丝孔。
“小夏,你在车间里呆的久,你觉得这个产品在哪个工序里会比较浪费时间?”
“这个产品按照我的理解,它的焊接虽然要求高,而且孔也不少,还得攻螺纹……”夏承礼回答道,“但是它最浪费时间的却是另外两道工序,第一是打磨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