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孩子,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一般都能够很快地理清题目中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再对应寻找出适当的数学方法,加以解题,基本上也就差不多可以了,相反,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就需要话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对题目的阅读和理解上面了。
比如说这么一道题目:一队中学生到某地进行军事训练,他们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前进,走了6小时后,学校派秦老师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追赶学生队伍,传达学校通知,秦老师几小时可追上队伍?追上队伍时又已经行了多少路呢?
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一道小学数学里非常简单的一道追及问题,对于这一类问题来说,如果孩子能够迅速地读题,解题,搞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事实依据,再迅速地判断出这一道的追及模型,画图,列式,再计算出答案,差不多基本上也就可以了。
可是如果一个孩子在读完题目之后,不能够迅速地判断出这是一个什么样问题结构,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这一道题目的解题速度和成功率的!
面对这种阅读能力的差异,在一些年级低,作业量相对较少的孩子身上,或许还表现的并不那么明显,可是不题量增大或者难度加大的时候,这种差异就会越来明显,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大,成绩的差异也就会越来越明显了。
尤其是我们会经常发现,有些孩子对于同一类型题目,经过讲解之后,这一道题就可以做对了,但题目一换或者是某一个中间环节设置稍微复杂了一些之后,孩子就又完全懵了,甚至是完全就找不到解题的招式了?这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这孩子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实质,因此也就无法将旧知识与新情境做到连接,无法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了,相反如果一个孩子阅读和理解能力都能够跟上的孩子,自然也就能够做一道题后,进行举一反三,一通百通,不仅能够大幅度地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往往经常还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呢!
所以,最后文章的作者建议,那些数学不好的孩子,应该赶快地拿些自己之前做的数学卷子,去找找语文老师,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看到这里,李强一下子就笑了,这简直就和自己头痛医脚的说法,如出一辙啊!只可惜,自己没有人家说得的这么生动,形象,准确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