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发言的是司马子如,他觉得应该大军先往西,因为南边没什么压力,全是一盘散沙的南梁余孽,根本不足为患,他们应该趁着突厥人和室韦打得难解难分之际,优先解决心腹大患宇文家族。支持这一观点有孙腾、贺拔胜等人。
然后发言的是杨休之,他觉得攘外必先安内,为了剔除后顾之忧,将高岳、高隆之等主力尽早从南梁的泥沼里拔出来,因当优先解决南梁问题,再加上侯景和萧铎等因素,支持这一观点人也不在少数,比如徐明之和文官派。总之他们的意思是节省开支,避免多线作战,优先吃掉最弱的增强实力,在解决次要的,最终集中全力和突厥人决一雌雄。这个办法的缺点是耗费的时间长,但是比较保险安全。
最后武将派以高敖曹和慕容绍宗为主,他们没有什么主张,只要高欢下令打哪他们就去哪,但是希望这次他们可以一次性解决掉一个敌人再撤军,每次打仗都打到一半就不了了之,既劳民伤财也徒劳无功,高欢听了心想我何尝不想一次性解决所有敌人,可是现实情况有时不允许我们不许改变策略。
于是两个不同认识的人开始讨论到底往哪边走,争论了半天没有谁能说服谁,最后高欢自己做了决定,先解决南梁问题,为什么不解决近在眼前的宇文家,他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宇文泰虽然死了,但是关中的西魏实力没有收到任何损害,其次观众的各派系虽然明争暗斗,但是对抗高欢的东魏态度确实空前的统一,此时如果大军前去进攻,只怕会被拖在关中地区无法自拔,万一到明年开春北方的突厥人再度来袭,到时高欢腹背受敌,境况堪忧。
其实他早就看明白了,这跟当初曹操放弃追杀袁绍的两个儿子是一样的,有些人就是这样,你外人越是欺负他们越是内部团结,可是一旦外力消失了,这些人就开始内斗自耗相互倾轧。西魏其实也是如此,首先派系林立就说明了宇文泰的统治阶层是一直处于议会制联合执政状态,而高欢的东魏正好相反,他采取的是中央集权,有自己发号施令,政令出自高隆之,杨休之、徐明之等人。军事方面则由他签字带队,下属老中青三代当打猛将。
由于政令比较开明,对于贪污反|腐抓的比较狠,所以百姓们还算是安居乐业,加上经济宽松,开放了关市,甚至和西域各国都有往来,这样使得高欢的统治比较稳定,当然还算不上开明盛世,但是即便这样也比西魏好很多了,比南梁更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