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难为情的地方,他可不像老曾小曾,自己的金库里藏了不少“讲不清来历”的银子,万一竞选时被抓住把柄,那可真是英名尽丧了。他已经找人问过了外国竞选时的情形,互相攻击的时候无所不用,可怕得很。
可是老左也讲得对,“别人”都欺负到他头上来了,倒霉就倒霉在他本身有个江苏巡抚的虚名,要是连竞选“连任”的勇气都没有,别人又怎么看?你是抵制朝廷政策呢,还是有不可告人的原因呢?两个猜测都对他不利。利刃已经架到李大人的脖子上,最后他决定先去上海看看行情。南京、苏州因战争凋零,现在上海成了江苏人口最多,也是有钱人、纳税人最多的城市,此次选战的核心战场,不幸的是那里是小曾的主场。
左宗堂大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赶紧鼓励老李老当益壮,跑去跟老曾的儿子大战三百回合。
打太平军的时候,祁泰裕是军需供应商,而剿捻时这活儿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祁泰裕就退出了供应商之列,李鸿章和左宗棠最后把生意交给了胡光墉来做。李鸿章虽然没有竞选的经验,但也知道这事儿得花钱,于是,他带着胡光墉一起来到了上海战场,继续低调地招募助选人材。
胡光墉现在不是那个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了,由于军需供应引入了第三方审计制度,他的油水捞得有限,而且他也听说了,民选巡抚之后别以为就完事儿了,以后为了形成三权分立,江苏还要民选议员以制约巡抚的权力。雪岩兄那是多么机智的家伙,感到自己的财力不够强大,得拉拢更多的人。
他先是纠集了一些与之交友的上海商人,主要是徽商群体,办了一份报纸,名为“申报”,招募记者,并向各国通讯社购买新闻源。只要有资金,报纸的产量绝对不是问题,现在上海已经出现了大小十余种报纸,因为业内都知道《电讯报》的一流印刷厂可以为各家报纸代工,你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这方面,有温莎家族幕僚成员的曾纪泽早就率先出手,注册了《时报》这个明显想跟英国Times和纽约时报学习的报纸,英国的Times则在中国翻译成了泰晤士。《电讯报》虽然实力超群,但是至今在销量上敌不过泰晤士报,因为它的口味实在是太清淡了,只有在发生科技事件的时候,群众争相购买。曾纪泽的目光是向泰晤士看齐的。
电讯报从来没有参与选举的传统,自然也不会支持谁,所以纵使曾纪泽以唐宁的学生自居,也没有受到优待。大清皇家电台也是一个威力巨大的舆论工具,是BBC国际语言版之外罕见的电台。可见温莎集团对大清之与众不同。大清皇家电台也不参与选举。其余候选人也只能发行报刊以宣传自己。
一时间,光是有能力自己办报的候选人就兴办了《上海新报》《上海泰晤士报》《中国日报》《政治报》《民报》《清议报》合共八家报纸。徽商、晋商、粤商、买办等支持的政客纷纷粉墨登场。
有眼光的政客甚至已经在做长远打算,专门成立政党以图长期经营这一事业,曾纪泽再次走在前列,创立了“进步党”,就算这次竞选不利,他还打算在议员选举时再次发力。
李鸿章学习能力极强,发现对方成立政党可以为长期参政建班子之后,立即有样学样,搞了大清第二个政党:大公党。为了得到更靠谱的竞选知识,他还设法找到了目前在东印度公司就职的容闳加盟,这位是耶鲁大学毕业生,确实见识过西方选举的场面。
容宏加入李的幕僚之后,着手制定寻找最大竞争对手的弱点:年轻,没有参加过传统的科举。不过李鸿章念在跟老曾有旧,不能太过份,只能暗示,以免戴上诬蔑老师的儿子的罪名。他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施政上面,这时他找到了另外一个人材,冯桂芬。
冯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