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嘉庆帝立即下旨负责这事儿的太监把它直接扔在路上不要了。
和绅跌到,嘉庆吃饱。嘉庆帝也没饱多少年,和绅是内务府和户部的双料首长,经常性地把户部财产挪用到内务府,用贪腐的系统彻底地把内务府改造成了为官僚牟利的机构,皇帝只能查办高级官员,中级官员则是一个阶级,不可能找得出代表人物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以太监为主。为了防止太监乱政,清朝专拣那些没有文化的低层平民入宫,这些人很快地融入贪腐系统,并且毫无廉耻之心地分享皇家的特权。
清代有民谣说,“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说的是如果京城出现一暴发户,新盖豪宅,其内的树还没长大,墙上又挂着近人的画,那必定是内务府官吏。因为在内务府当差,是给皇家办事,来钱极快,要不了多久即可在寸土寸金的京城置办高宅大院。
内务府经费大约有七大来源:垄断人参、貂皮买卖的收入;官商与皇商经商得回的盈利及本钱;放贷给盐商得回的利息及本钱;各处皇庄缴纳的租金与北京出租官房的收入;各榷关的盈余分成;犯罪官员抄家罚没的财产;官员秘密赎罪罚款。违法官员的罚没家产或罚款,不入国库,而是入皇帝的小金库。贪官的家产多为民脂民膏,这么做,等于变相地通过贪官这抽水泵,源源不断地将民脂民膏输送到皇家内库中去。
这么一来,贪腐系统居然成了内务府的重要敛财手段,也是皇帝控制朝臣的手段,因为基本上无官不贪,哪个不听话,只要授意查办,基本上一逮一个正着。皇家的本质上就是鼓励贪腐的,上面是这样,下面的人当然会纷纷效仿。
道光皇帝是个吝啬到要把一个铜板掰成两瓣的主,看到龙袍上有个窟窿都要补上。
一天,道光皇帝发现绸裤的膝盖上破了个小洞,就让内务府去缝补一下。补完了,道光皇帝问花了多少钱,内务府回答:三千两白银。道光听了差点背过气去。一个补丁竟然比一件龙袍的价格还要贵!内务府解释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湖绸,剪了几百匹绸才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贵了,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就够了。
道光皇帝咬咬牙,默记在心里。话说朝臣们看到龙椅上坐着一位打补丁的皇帝,上行下效,纷纷扎破官服打上补叮一次,道光皇帝看到军机大臣曹文正朝服的膝盖上打着块醒目的补丁,突然问他:外面给破衣服打个补丁需要多少银子啊?
曹文正一愣,看看周围的太监,发现太监们都不怀好意地瞪着他。曹文正头皮发麻,只好往海了说:外面打一个补丁需要三钱银子。三钱银子当时都可以买一整套普通衣服了,曹文正心想:这下大概和内务府的太监们报给道光皇帝的“工价”差不多了吧。谁想,道光皇帝闻言惊叹道:外面就是比皇宫里便宜,我打个补丁需要五两银子呢。曹文正一下子就懵了。
谁想,道光皇帝继续问:外面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啊?曹文正赶紧回答:臣从小有病,不能吃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内务府的人就是这么嚣张跋扈,但凡皇帝想不通过内务府去外面直接购买,则内务府会授意狗腿子强行关闭当日的街市。而这些内务府的人又是皇帝家的家奴,知道皇帝要通过他们来敛财享乐,因此可以相当放肆。
肃顺和郭松焘哥俩痛陈内务府的不靠谱,希望太上皇大力整改,不料,太上皇最后让他俩直接研究如何裁撤内务府,所有皇家事务都归到肃顺的户部去,这让肃顺大汗,这么一来,恐怕把他放出去之后都得死心塌地跟太上皇混了,因为内务府其实是皇帝享乐的最大特权,这一下就可能把咸丰帝得罪惨了。
搞?还是不搞?这是个问题。如果搞了,肃顺这个户部尚书很可能就成了大清第一重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