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项新的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巨大影响现在可能将我们的星球推向一个“混合杂化”的状态,然后完全转变成另一种行星类别。
许多先进文明的理念都是由卡尔达什夫指数所引导的,这是1964年首次设计的一种指数,根据他们假想的文明所能利用的能量对这些世界进行分类。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案,它更依赖于一种新观点,即一颗行星的能量流可以被居住在星球上的生物同步。
在这个分类系统中,专家们认为地球可能正在从一个四类行星转变为五类行星的过程中,生物活动已经开始对能量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这个类别中,“能源密集型物种”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现在被认为是一个被称为“人类世”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类影响的时代。
而且,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这种活动甚至影响了行星的进化。
罗彻斯特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人类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从天体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地球进入人类世是一个可预见的行星转变。”
“我们从太阳系和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人类世的起源可以被看作是行星杂化的开始——从一个行星系统到另一个行星系统的过渡阶段。”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新的分类系统是基于“非平衡热力学”的,这意味着能量流变得不同步,因为不同的行星过程——非生物的、生物的和技术的——产生自由能量,也就是能在系统内做功的能量不同步。
总的来说,行星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包括没有大气层的世界。这包括水星和地球的月亮。
第二类代表那些大气层稀薄含有温室气体但没有生命的世界,比如火星和金星。
第三类行星可能有一个生物圈和一些生物活动,但不足以影响行星的进化状态。
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没有这样的例子,尽管早期的地球甚至火星(如果它曾经真正承载过生命)可能曾经被归类为这样。
第四类行星有一个更完整的生物圈,表面的光合作用和生命已经开始对能量流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类行星中,“能源密集型物种”对星球的进化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该系统可能有助于探索先进的外星文明,但研究人员强调了将这种理解应用于我们自己的地球的重要性。
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卡达谢夫(НиколайСемёновичКардашёв)1932年4月25日出生于莫斯科,是俄罗斯(前苏联)的天体物理学家,是俄罗斯空间研究院宇宙研究所副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卡达谢夫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后在伯格天文研究所的师从史克劳夫斯基,在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
卡达谢夫1976成为苏联科学院普通物理和天文学部副院士,1994年成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64年,1964年天体物理学家卡达谢夫提出了卡达谢夫标度,作为衡量一个文明的技术水平的方法。该标度只是理论性的,而且它衡量的对象,也即高度进化的文明,也只处于人类的推测之中,并不曾有人亲见亲历,但是这个标度的意义在于,它从宇宙的角度来考量整个文明的能源消耗量:
·I型文明:能够调集与地球整个输出功率(当时他的估计,地球的功率输出约为 10的15次方瓦~16次方瓦)相当的能量用于通讯。现在我们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