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紧急动员起来了,为了迎合新皇上的政令,各地稍有名气和文才的人源源不断地被送到长安城。
那段时间,在长安城的各大要道上,出现了一个以往难有的景象,客流量猛增。来来往往的人有说有笑,时而高歌,时而低吟,无论乘快马的,还是坐牛车的,身上都别着一堆书简。
这个现象类似于以后的进京赶考,只不过那时候叫应征。
征召制度有别于科举制度,前者没有常制,举行与否全在于天子想不想招聘新员工。而科举制度则是定制,隔年举行,以旧换新。
因此,同样是为了搜罗人才,但汉代的群众算是开眼界了。长安城几天之内聚集了众多的文人雅士,除了刺激了长安消费,而且还让不少文盲们看到了斯文的力量。满大街的之乎者也虽然令人讨厌,但是大街小巷中开门做生意的老板们,甭管是开铺子的,摆摊的,卖包子的,卖菜的,挣完钱之后,还能受到文人士子们的礼敬,怎么说也是一件快事!
不过,这么多文人士子,却让主管征召的大臣们犯了愁。这么多文人士子,新天子即便每人看一眼,说一句话,也得个把月不吃不喝不睡觉。这可不行。大臣们出于对皇帝身心健康的考虑,还是决定先筛选一番。于是,几经筛选下来,最终留下的只剩下百余人。
剩下的这些人获得了与刘彻见面的机会,用较官方的术语来说,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问策。刘彻将这百余人一一召见,亲自与其讨论治国之道,考完嘴上的功夫,每人还要写一篇文章,展示笔头上的功夫。
这么一来,又一批才疏学浅,走门路托关系进来的被淘汰掉了。刘彻虽然年少,但凭借着非凡的聪明和勤奋好学,对于各种经书子集即便不能说有多深造诣,早已是烂熟于胸,张口即来。
所以,要在刘彻的面前混过去,难度极大,大部分的参加策问的人用事实证明寄希望于糊涂考糊涂,结果只能是自己一塌糊涂。
刘彻很快获得了回报,还是从一堆沙子中淘到了自己想要的金子,董仲舒,公孙弘,严助等人。我们先来认识董仲舒,这位思想界的教父级人物。
董仲舒,广川郡人,景帝时任博士,因为学的是儒学,混得不好,他只能继续专心治学,学问日益精进,在很多学子眼中,俨然已是一代宗师。
建元元年的征召令让他看到了机会,他毫不犹豫地应召,参加策问,并洋洋洒洒地写下让刘彻惊为文的文章。董仲舒的这篇文,不在于文笔,而在于思想,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孔老孟老两位夫子算是媳妇熬成婆,熬出头了。
董仲舒连续上了三篇文章,首篇讨论“天人关系”,因此被称为“天人三策”,文章认为:
1.天与人是互相感应的,君主的权力由上天传授。
2.要主推儒教的老祖宗孔子,其他乱七八糟的教派全部废黜。
3.思想要统一,加强君权。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可以说,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字字句句扣在了刘彻的心弦上,刘彻心中想要的,就是实现这种治国理想。刘彻虽然很欣赏董仲舒的才学,但也不敢贸然让他在朝廷中任职,董仲舒被派到江都王刘非那里任国相。刘彻对董仲舒的大加赞赏让另外一个人有点尴尬,这个人是丞相卫绾。卫绾做过太子太傅,他曾经教给刘彻一些儒学知识,但是从他任御史大夫到丞相,卫绾奉行的确是黄老治国那一套。如今,昔日的学生一登基,就对一个儒学大师大加赞赏,反过来说也是在抽他的鞭子。
为了不至于被董仲舒抢过风头,丞相卫绾摒弃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习惯,也不失时机地上了一道奏疏。结果,这道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