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的探子把朝廷对吴国下手的消息带回了吴国。
吴王刘濞迅速召集僚属,激动地宣布道:“朝廷要对我们动手了!”
吴王僚属们似乎对这一天的到来早有准备,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刘濞见群情振奋,与自己不谋而合,心里反意已决,他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谋划了近二十年,要不是刘恒待他仁义,他早就举起大旗。新皇帝要打他的主意,做梦。
刘濞一直认为自己,是注定要造反的。
四十一年前,他刚刚受封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刘邦就曾经说过他有反骨。
刘濞却认为反骨即龙骨。
年轻气盛的刘濞除了镇守吴越,建功立业,并未有过多地奢望。
然而,老天似乎总是在给他某种暗示,当他对刘恒的宽仁感恩戴德之际,他的爱子居然被刘启所杀,而现在这个杀人凶手却高高地坐在龙椅上。
他却仍然不依不挠,要对我吴国下手。
刘濞始终坚信的人生信条: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刘濞感慨自己的先见之明,以吴国目前的富庶和人才,打倒朝廷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是时候该给那小子一点教训了!是时候一展我刘濞的宏图大志了!
吴国在刘濞的动员下,开始为造反做着最后的战争准备。与此同时,他还要挥洒自己的政治天赋,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同盟者。
在吴国秘密做着最后的准备时,身为吴王相的袁盎收到了御史府的传票,上面赫然写着袁盎私受吴王财货的罪名。袁盎正要大发雷霆,嘴巴就被捕吏塞住了,拉到长安定罪。
虽然袁盎早年已经离开朝廷了,但晁错并没有忘记他。当年这张利口经常与他针锋相对,而且朝廷马上要对吴国动手,为了防止袁盎为刘濞所用,必须把他看管起来。
身背莫须有罪名的袁盎对晁错公报私仇的卑鄙行径已是仇恨至极,论起来,他跟晁错并没有深仇大恨,无非就是为政理念的分歧而已,过去的口舌之争在人多嘴杂的庙堂之上也算不了什么!可是如今倒好,晁错竟然会借机报复,这是人臣风范么?
晁错啊,晁错啊,只要我袁盎还能踏出大牢,便会置你于万劫不复之境地。
在大牢里的袁昂任凭狱吏如何威吓,始终一言不发,不肯认罪。
廷尉无奈,只能上呈刘启。
按晁错的意思,他希望马上将袁盎法办。
刘启却认为当前正是削藩非常时期,不可多杀大臣,自断羽翼,所以不同意晁错的谏言,直接做出了决断,下诏赦免了袁盎,把他贬为庶民。
被贬为庶民的袁盎,在跨出大牢的那一刻,便暗暗立下重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让晁错也尝尝牢房的滋味。
也许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数日之后,晁错连吃牢饭的资格都被他剥夺了。
在所有吴国的官吏之中,刘濞最敬重的便是袁盎,不仅因为袁盎的利口,更因为他确实有真才实学。
袁盎在任内,不但将吴国政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让吴国包括吴王府在内都迅速地富裕起来了,关键更在于袁盎跟他吴王府的关系也是非常和睦。
如今,袁盎却被朝廷莫名妙地抓走了。
“毒啊,晁错,你可真毒啊!”刘濞听闻袁盎在京城的遭遇,不由自主地内心发颤。
这种敲山震虎,顺便除掉当年宿敌的做法,怎能逃脱刘濞的老眼?刘濞历经四朝,风里来雨里起,见过多少你死我活,见过多少血肉横飞,他何时会有现在的无奈和失望!
对于刘启,他已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