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学校总有些使学生分神的事情发生!”。(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小)
◆行为:老师说:“他这次准备得不好”。(把责任交给孩子了)
◆能力:老师说:“他对数学一向都领悟得很慢”。(不只是这次的问题,而是一般的能力、意义的范围大了)
◆信念:老师说:“考试不大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学习有兴趣”。(意义的范围更大,涉及价值观了)
◆身份:老师说:“他不适合学数学,他是个笨蛋”。(这个层次比刚才四个更高,是因为所说的指向他的人的本质: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灵性:老师说:“龙生龙,凤生凤,和他爸一样笨,他家就没一个聪明的!”
这是从不同层面,对同一件事的描述。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孩子一件事做得不好,不要直接骂他:笨蛋一个。这样骂是一下子上升到身份层面了,对孩子的心理打击相当大。如果他一但接受了笨蛋这个身份,反过来就影响他以后的行为,越来越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批评要从行为层或能力层来说事。反过来,如果表扬孩子呢?则可以直接从身份层等上三层来进行。如果孩子考得不错。你却说:那是他老师教的好!直接降到环境层,没孩子什么事了
同样环境层,也是推脱自己责任的人常用的。比如自己犯了错,就可以拿环境层来说事。爱抱怨的人都在这个最低的层次上。谁谁谁怎么怎么不好。公司怎么怎么扣门。社会怎么怎么黑暗……好像没自己一点事,都是别人的责任。所以你要成长,就少拿这层说事。也就是【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方法一般在能力或行为层面,而借口则在环境层面上。层次明显高一到二层。环境及行为层次的问题多是容易解决,当问题升至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解决便会困难得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