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哪里啊,海樱?”“我在海湾捕鱼呢,姐姐!你又在哪里呢?”“我在海岸附近追踪一条大白鲨,你要不要过来,我们合力将它干掉,大吃一顿?”“还是算了吧,鲨鱼一辈子都不撒尿,吃起来骚哄哄的,还不如吃猪尿泡呢!”过了一会儿,海盗和海樱姐妹俩又都回到了族群中,它加入到嬉戏的幼鲸之中。它们在水中戏耍的时候,声音则变为欢快的“哇哇”哨声,就像是球迷对客场球员的嘘声。在这种欢愉的叫声之中,虎鲸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一会儿疾驰,一会儿翻滚……除了时常聊天和集体娱乐,海怪家族的群体成员间经常有胸鳍的接触,就像是人类的拥抱和抚摸,一家人显得无比亲热和团结。如果群体中有成员受伤,或者发生其它意外,其他成员就会前来帮助,用身体或头部连顶带托,使其能够继续漂浮在海面上,不至于在虚弱中溺水身亡,而且会带给它食物,就像是家人对待病人的态度;而且,就连睡觉时它们也扎成一堆,这是为了互相照应,并保持一定程度的清醒。这就是高智商动物群居生活的好处。
每当秘鲁洋流席卷着成群沙丁鱼而来的时候,虎鲸群从四面八方赶来南美海岸觅食,但它们的叫声却互不相同。每群虎鲸都有自己独特的叫声,这取决于其群体的遗传特****在不同海域里的虎鲸,甚至同一海域的不同虎鲸群,它们使用的语言音调有程度不同的差异,这类似人类的方言,因此也被称为“虎鲸方言”。北方虎鲸群的每个成员,都能发出特本族群的独特声音,而南极鲸群的声音与之有这天壤之别。每个虎鲸群都有自己的“方言”,就像川娃子说川话,广东人讲粤语,成员因此能辨别自己的家人,终生生活在一起;而有亲缘关系的虎鲸群,有相似的“方言”,因此认亲也很方便。幼鲸很少离开母鲸,会跟在母亲身边,学习语言和沟通技巧。像刀把这样的小虎鲸会向长者学习它们特有的交流,或是河南话,或是京腔。这种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合作捕猎的基础。而正由于这种合作、沟通和善于学习的能力,令虎鲸成为成功的猎食者。
在北太平洋温哥华外海的同一片海域中,存在截然不同的虎鲸语言,也就是不同的虎鲸种群。海怪的鲸群在此就显得与众不同,这一小群虎鲸相对十分安静,话少而简明扼要,比较像是河南客人起夜和主人的对话,“谁”“我”“嘛”“尿”,叙事一清二楚。它们这样一发声,叫声就和当地虎鲸族群的“川话”明显区别开来:“是哪个龟儿子噻”“还能是哪个?劳资们嗦”“麻痹的,一大晚上的搞啥子啰”“起来沃个尿得不得嗦,嚷个**儿”……由于只是偶尔才在这里出现,海怪的族群也被称为“漂族”。但很显然,漂族能和其他族群通过“语言”交谈,它们能听懂对方的“方言”。因为漂族之中有的成员,比如年轻时的水手,它会外出云游,学会了川话、扬州话和粤语,它翻译给自己的家人听。和北太平洋大多数本地族群不同,漂族对捕鱼不感兴趣,它们吃哺乳动物;而对于当地虎鲸群来说,长三米、重一吨的北方海狮,是一个难对付的猎物。但面对漂族这一群天生的杀手,任何强壮的公海狮只能束手就擒。
捕猎开始,漂族成员协同作战,海怪发出鸟鸣一样的“叽叽”叫声,虽然海面上的海鸟也这样叫,但并不影响这一家人的交流。然后,家庭成员迅速移动并各就各位:海狼负责正面出击,分散海狮的注意力;而尖叫和水手负责侧面接应;海樱和海桃阻断海狮的退路。在海狼的冲击之下,变向而逃的猎物朝水手这边游来。水手发起突袭,用胸鳍猛击海狮,一击即退。当然,这一击并不致命,海狮皮下堆积的脂肪是很好的减震器。海狮似乎是败北了,但仍会困兽犹斗,它后肢的爪子和尖利的牙齿可以重创敌人。但是虎鲸群知道保持战斗队形,现在无需冒着被还击的风险冒然出击。鲸群将海狮围困在海面,玩起猫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