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门”。
古谚有云:“衙门六扇开,有理无理莫进来。”大门后边是仪门,顾名思义仪门就是“礼仪之门”,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丝毫马虎不得的。所以仪门通常都是紧闭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
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东为上首,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紧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犯人,押解死囚赴刑擦采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仪门门外由联曰: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和风甘雨”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除暴安良”又怎么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所以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
百栽烟云归咫尺
一署风雨话沧桑
此联以烟云、风雨比喻世道变迁,官海沉浮,告诉我们通过对县衙的研究,可以以小见大,透视到全国社会的风貌。
仪门后是大堂。大堂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曰: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等黄炳林进到县衙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每月会有两天固定的时间开堂审案,但从仰县令来了之后,桂平县少有诉讼,就算村民有矛盾争执,基本都会由本乡的甲长和里长出面调停解决,所以一大早韦家人就来击鼓鸣冤上诉的情况,十分少见,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PS: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