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上车了。他这时才懊悔不已,这山里山外进进出出的提着自己的行李干什么,又累又碍事。
坐上师傅的小面包,一路颠颠簸簸的就进山了。出了县城的路很不好走,都是村级公里,窄得两车相会时老司机都得放慢车速,慢慢的错车。不过沿途的风景挺不错的,一路上也有很多梯田,只不过没有坝达景区,老虎嘴景区等那么的集中和壮观。开车的师傅姓李,是哈尼族的,一路上都很健谈。不过悲哀的是杨不一不太听的懂他那带着浓厚地方口音的话,只能嗯嗯啊啊的回答着。好在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他回答。他只需要半听半猜就行了。李师傅一直很好奇,杨不一来这里不去那些景点看梯田,往山里跑干什么。杨不一也只有支支吾吾地回答,说自己是作家,跑出来四处寻找下灵感。想去乡村里面逛逛,体验一下生活。
一路上看到的梯田里都放满了水。李师傅告诉他秋收后就这样了,放水是为了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些高低参差的梯田波光粼粼,煞是好看。杨不一想着安顿下来了也可以去景区看看那些蔚为壮观的梯田集群。偶尔路边的田里已经有人在劳作了。杨不一算了算时间,好像刚赶上春耕。或许要不了几天,自己也会跟他们一样挽着裤腿,在泥土里一脚深一脚浅的穿行了。就是不知道现在这个时候下地,会不会冷。
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开了大概半个多小时,依稀可见远处巍峨的群山了。在山下不远的一片平坝子上,散落着很多蘑菇一样的房子。杨不一知道,前面应该就是小荒村了。说是蘑菇房,那是因为这种房子是哈尼族的特色民居,外形看起来像是一朵一朵的蘑菇。这种房子墙基是用土砌成的,黄土或者红土夯实,砌成四四方方的样子。屋顶是四个斜坡面,由竹架支撑,上面铺满茅草,高高耸起。从远处看就像一朵一朵蘑菇的造型。
哈尼人的房子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车子开进村寨,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感觉。不时有鸡或者羊在路上乱跑。每当这个时候他就特别紧张,生怕车子碾住它们。然后村民们就会围上来上演一出鸡生蛋,蛋又孵鸡,鸡又下蛋,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的戏码。这种亏在其他地方吃过,不过看这里的人满是淳朴,应该不会这样对待他这个远方的客人吧。
杨不一对照了一下虚拟地图,告诉李师傅车往哪个方向开。穿过小村,已经没有柏油路了。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机耕道通向大山的方向。全泥土的路面,只容一辆车通过。这条道一般都是拖拉机走的,李师傅看着这路面,有点不情愿进去了“小伙子,这路是通往山里面的,以前没有封山育林的时候,还有一些拉木料的车过,现在都不准砍树了,这条路基本都荒废了,上面也没有啥了,你上去干嘛呢?”
杨不一顿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总不能说我知道这上面有块风水宝地,我要去看看吧。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师傅又恍然大悟地说到:“哦,你是去看那片桃花林的?不过时间不对啊,现在桃花连花苞都没打呢,你来早了。”
“桃花林?哦,对就是桃花林.....我来就是想去看看的,花没开也没关系,我就是随便走走。没事,你知道的,我们搞艺术的都有些怪......”杨不一只有这样自圆其说了。自称艺术家,他还是觉得有点脸红的。
杨不一也看出来李师傅不想开车进去,因为路况实在是有点糟糕。他就只有这样说道“李师傅你看这样吧,沿着这条路开进去个五六公里就行了,我就是想转转。至于车费的话我再加你一百块钱你看怎么样?”离这里大概四五公里远,就是系统标注的地点了。这距离要是走过去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