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们想象得精明得多。”朱可夫指了指地图上沃罗涅日与巴拉绍夫之间的距离,说道,“德军在这一片囤积了2个装甲集团军,35万以上兵力和5000辆以上的各色坦克、装甲车辆,包括粮食、油料、弹药等补给在内,您认为他们一天需要多少物资?”
“3000吨总够了……”
朱可夫笑了:“这是按我们的标准,按德国人标准您得乘以3-4倍。”
“1万多吨?”库茨涅佐夫顿时傻了眼。
“沃罗涅日应该有德军后勤基地,这段距离大约是200多公里,无论他们用卡车或者火车运输物资,来回一趟再加上装卸时间,一天大约只能补给一次,如果距离再远,比如300公里,当天就来不及补给——这立即会影响进攻节奏与连续性,前后部队就会脱节。”
“我明白您的想法了——如果他们推进太远,补给会跟不上?”华西列夫斯基盯着地图若有所思,“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缺陷,采取诱敌深入的措施?”
朱可夫先点点头,随即又摇头:“理论上是对的,但目前却很危险,因为我们不能保证德军按我们的想法展开追击,万一进攻我们的虚弱之处怎么办?再说,要诱敌也要有合适地方,现在能往哪里诱?”
这确实是个难题,目前符合诱敌深入策略的只有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可两者都很难实施该策略——诱得少了,德国人不上当,诱的多了,万一真丢了这两个城市算谁的责任?
“你们到底准备如何解决中间这个突出部?”三人正在议论时,冷不防斯大林已进来了。
最近这半个月,他对各条战线表现都不满意,对主导中枢的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也不满意,可看来看去也实在没人好用,因此难得地没发火。而且他也清楚,打得如此糟糕确实是部队实力不如人,但朱可夫那句“停战谈判”的话还是让他深感震惊,表面上他不动声色,实际上已派贝利亚去基层了解情况。
如果只是朱可夫一人或少数人的想法,他可以置之不理,倘若是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他认为整个战争指导思想都要发生变化。
“莫斯科方面军取代布良斯克方面军掩护中央战场北段,如果要短期解决问题,就需要在南段重新部署一个方面军,可以考虑将沃尔霍夫方面军抽出来,然后再从远东调入30万兵力。”
“短期解决?”斯大林不悦地问道,“长期呢?”
“长期解决暂时没办法。”朱可夫解释道,“这次进攻战役德军的发起基地是沃罗涅日一线,下一次进攻发起基地会转移到坦波夫、鲍里索格列布斯克一线,然后再往前推200-250公里。”他一边说,一边向斯大林解释德军“200公里攻势”的战略意图。
“这是您的判断?”斯大林颇有些不放心,“希特勒放着这么大优势不继续进攻?”
“我个人认为不会了,德国人已经学聪明了,他们目前更多采用短促突击的办法来克服大纵深的缺陷,希特勒准备和我们打一场持久战。”
斯大林皱起眉头,这判断和他原来坚持的看法完全背道而驰:他总认为德国是准备用闪电战迅速灭亡苏联,德国没能力也没有人力可支撑持久战。
但他现在不得不承认朱可夫说的有理:德国在拿下中东、北非,顺利解决后顾之忧后,其资源和工业能力不断攀升,德国人力也比想象中要富裕得多,他们有一票仆从军可用,更何况德国本土也有8000-9000万人口,比布尔什维克目前能控制的人口少不了多少。
眼看斯大林沉默不语,朱可夫继续说道:“下一阶段暂时依托伏尔加河建立一道连续战线,目前最令我苦恼的并不是战线在这里或者那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