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君士坦丁堡。如今上头都同意了,那还等什么,赶紧的请战吧!
包括罗科索夫斯基、朱可夫、科涅夫在内一批元帅和将军们是群起沸腾了,都试图获得这场战斗的指挥权。但是李晓峰不可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因为从一开始这个荣誉就只属于华西列夫斯基。倒不是因为华西列夫斯基能力强,而是政.治局妥协的结果,在军方某仙人的势力太强了,什么乌博列维奇、什么特里安达菲洛夫,还有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一票猛将,如果再把土耳其的荣誉交给他的人,那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也就不用混了。
所以土耳其肯定跟李晓峰的嫡系无缘,而斯维尔德洛夫又确实没有适合的人选,只能让老托捡了一个便宜。当然,这个便宜也不是那么好捡的,土耳其并不是鱼腩,更不是软柿子,不是那么好拿捏的。虽然在一战之前,奥斯曼土耳其被称之为近东病夫,但是客观的说,一战中土耳其的表现还是过得去的,至少是让英国和法国领教到了厉害。否则,凯末尔闹政变之后,是小动作不断,当时英法完全可以给土耳其一点厉害看看,为什么后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惩罚呢?原因还是在于经过凯末尔的变革,土耳其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土耳其并不好欺负,而且就算英美等国不会直接干预苏联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但是暗中给土耳其军事援助是必然的,这样一来有后援的土耳其就更不好对付。对于苏联来说这场战争并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李晓峰为了这次的战斗也是费尽心力的挑选指挥员,司令员是华西列夫斯基,参谋长是索科洛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就不用说了,属于大牛。而索科洛夫斯基的资历也是相当的耀眼,在独当一面之前这位长期担任过朱可夫和科涅夫的参谋长,组织策划出谋划策是相当的有一套。战后更是长期担任苏联红军驻德国集群副总司令和总司令,后来还干过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并兼任总参谋长。由他担任华西列夫斯基的助手,算是高配了。
不光是配备了优秀的指挥员,参与土耳其战事的军队也是顶呱呱的存在,科涅夫手下在中东欧积累了丰富山地战经验的近卫第38集团军,华西列夫斯基手里的王牌近卫第37集团军,朱可夫手中的近卫第8集团军,再加上战斗经验也算丰富的第21、第27和第33集团军,以及原本就配属在土耳其边境的第52集团军,七个集团军累计高达九十万人。此外还有原本驻扎在保加利亚的保加利亚方面军配合。总兵力在百万以上。
具体的兵力配置是这样的,在保加利亚和希腊边境,第37和第38集团军部署在了第一线,第9集团军作为预备队。其余的第21、27、33和第52集团军则部署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方向。
战斗的重点还是在欧洲方向,第37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负责解决欧洲方向的土耳其军队,直取君士坦丁堡。而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方向的红军主要的作用是佯攻,将土耳其军队的主力牢牢地牵制在小亚细亚半岛。
按照李晓峰和保加利亚、希腊教会达成的一致,这场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将土耳其的埃迪尔内省、柯克拉雷利省、泰基尔达省、伊斯坦布尔省、科贾埃利省、布尔萨省、巴勒克埃西尔省、恰纳卡莱省完全剥离出土耳其。
可能有同志数一数觉得一口气将土耳其的八个省剥离出去,这得多大一块地方?实际上没那么夸张,在李晓峰看来土耳其的一个所谓的省级行政单位其实跟T共这边的一个地级市差不多大。上面这八个省实际上就是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加海峡沿岸的几个省而已。从面积上看就会土耳其的西北角。
当然,这个小小的西北角政治和军事意义是空前的,包括至关重要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以及达达尼尔海峡。这里是黑海的门户,如果将这个小角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