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为基辅解围的决策。反正不管怎么样,咱们都不吃亏。
至于图哈切夫斯基倡导的明斯克战役,完全可以放在基辅解围之后,基辅如果成功解围,必然要给予德军重大打击,迫使一部分德军转向乌克兰。那样的话,明斯克方面的压力就减少了。到时候,我们再从基辅方向抽调兵力投入明斯克战场,说不定能更快的击败敌人呢!
乌利茨基还认为,在明斯克发动反击,最好能避开冬天,在五月份天气回暖之后进行反击,准备更充分,受天气的干扰也小,多好啊!
托洛茨基一听,这话有道理哈。前前后后面面俱到,既堵上了列宁派的臭嘴,又照顾了图哈切夫斯基的情绪,不错,就这么办!
图哈切夫斯基对此自然是不会高兴,在他看来,乘着布良斯克方面军重挫了德军锐气的时候,在明斯克大举反击,效果最好。而等到部队为基辅解围之后,红军连续作战消耗之下已经疲惫不堪,而德军的中 央集团军群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正好恢复过来了。此消彼长之下,能取得什么好结果。
更何况,图哈切夫斯基一点儿都不看好能为基辅解围,万一解围失败了,红军碰得满头是包,那时候还谈什么反击,能固守阵地就是万幸了。
反正,图哈切夫斯基对乌利茨基的提议是相当的不满意,双方在托派内部的会议上吵得不可开交,以至于乌利茨基最后都放了狠话——要么接受他的建议,要么就换一个人来当总 参谋长。
图哈切夫斯基当时差一点就要挂冠而去,不过最后在托洛茨基的劝说,以及他本人也不愿意就这么灰溜溜下台,只能同意了乌利茨基的主张。
先为基辅解围,再进行明斯克反击作战,作为政 治局最后的抉择就这么被确定了下来。不过对于这个方略,不满意的不仅仅是图哈切夫斯基,李晓峰其实也不赞同。
“想当然的做法,典型的政客式的思维。能解除基辅的包围就很不容易了,竟然还想着解围之后,还在千里之隔的另一个方向发动全面的反击,这不是说梦话么!”
乌利茨基也表示同意:“1941年9月以来我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原本应该乘着冬季进行补充,进行一次解围战役就比较勉强了,竟然还要连续作战,这实属不智。更何况明斯克战役选择的时间也不恰当,五月份看似天气转暖了,但冻土解封以及冰雪融化必然让道路更加泥泞,到时候,机械化部队根本施展不开,这个仗不好打啊!”
谁说不是呢?五月的俄罗斯就是个大泥潭,实在不适合开展军事行动,不然德军也不会在六月下旬进行巴巴罗萨作战。
那图哈切夫斯基是不知道这一点吗?不是的,而是这位元帅太着急了,按照他的时间表,1942年就是反败为胜的一年,他要在这一年里夺回去年丢掉的土地,要一步步将德军赶出苏联境内。那样在1943年他就能全面的反扑,能一举攻入德国境内,最后在年底结束这场战争。
不得不说,图哈切夫斯基制定的时间表太紧凑了,而且完全脱离了实际,在1941年,红军共损失了大约100万兵力(包括被俘、牺牲和受伤),必须经过休整和补充才能恢复实力。而他留给休整和补充的时间太少了,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休整的时间。
红军战士毕竟是人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口气打通关。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时间表,在1942年下半年红军就会疲惫不堪,最后别说赶走敌人,不再次崩溃就谢天谢地了。
正确的做法,在1942年上半年,顶多发起一次战役,为基辅解围,稳定乌克兰的局势之后,就应该立刻休整,并做好应对德军反扑的准备。
在四月至九月间,最好还是立足于防守,通过积极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