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反正之后还有仿制B-29的机会,仿制个更差的B-24干啥?
在李晓峰看来这些宝贵的资金完全可以投入到制导武器项目上去,花一到两年攻关,在1944年,红军将获得精确打击能力,这不是更强大吗?
当然,这些心里话李晓峰是不会告诉阿尔克斯尼斯的,一心沉迷于大型远程轰炸机的空军元帅恐怕不会接受他的意见,所以暂时还是给他留一丝念想吧。不过制导武器项目仅仅空军一家出钱还是太少,很快李晓峰又找到了海军,成功的说服了海军也掏一部分腰包。
具体的来说,制导武器项目被分成了三块,其中雷达制导武器项目的经费由海军负责,对于某仙人勾画的雷达制导反舰火箭,海军的兴趣不是一般的大,二话不说就掏了腰包。
而这个项目最后也进化成为红海军的第一代反舰导弹,1944年,一枚使用液体燃料装备火箭发动机的P-1反舰导弹(北约代号SS-N-1)成功试射,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装备红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并在二战末期成功的击沉了日本海军的数艘驱逐舰和巡洋舰。
当然,现在我们重点要提的不是P-1反舰导弹,而是空军对地精确打击项目中的电视制导导弹和无线电驾束制导导弹。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前者,但是在研发初期,让空军更感兴趣的是后者的前身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
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更简单,至少红色空军以为更简单。这么说吧,红色空军最初设想的这种导弹,其原理就跟后世遥控航模差不多。投弹手目视锁定目标,然后通过遥控器遥控导弹攻击目标,真心是简陋之极!
但是在研发过程中,红空军很快就发现这种简陋的项目其实技术含量也不低。首先,怎么遥控导弹就是个大问题。当年的无线电水平实在太次了,一个简单的信号传输就让无数的技术专家揪头发。
最开始,专家们准备用导线传输(和德国人的思路一致),但是很快就发现,飞出去的导弹很容易扯断导线或者被载机的螺旋桨切断。而且这还是在风平浪静的平飞实验环境,换做真实的战场环境,载机和导弹都在高速机动当中,导线根本就撑不住。反正最初的实验中,十次里导线断了五次。飞出去的导弹每每都变成了窜天猴,又一次甚至飞回来击落了载机。
很快,有线制导方案被放弃,红军开始全力攻克无线电指令设备,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和大量的时间,总算是搞定了。
当时空军以为这下就没问题了,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高兴得太早了。按照空军原本的设想,制导完全由投弹手目视解决,这就需要投弹手准确的观察目标和导弹的一举一动。但是在实战中很快就发现,这尼玛根本就做不到!
为啥?很简单,你想想投弹手瞄准镜的视野就那么大,既要锁住目标还要观察导弹,在战场环境下这现实吗?稍微做一个机动或者遇上了气流,他恐怕就会丢失掉导弹的踪迹,那时候还谈什么精确控制?
于是乎毛子又开始想办法了,既然一个人既观察目标又观察导弹不现实,那就将这项工作分给两个人,两个人配合应该没问题了吧?不过很快这个想法又被否定了,因为没办法配合!观察导弹的看不到目标,观察目标的也看不到导弹,配合各毛啊!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毛子断然放弃了目视制导的方案,换成了无线电驾束制导。很简单,给轰炸机装一部制导雷达,投弹手目视发现目标之后,将雷达对准目标发射无线电波。而导弹装上雷达波接收天线,然后顺着机载雷达电波的方向飞,这不就能准确制导了!
应该说这个想法是很不错的,工程上也能够实现,而且也简单,投弹手其实就相当于干了一个打手电的活,剩下的都交给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