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将其称之为二战大口径航空机枪里性能最好的也不为过。比如伊尔2的后座就安装了一挺UB,既然如此还讨论什么,赶紧的换装吧!
不过李晓峰不同意,UB机枪是很强,但并不是没有问题,1952年解密的一份美国战时情报中对UB机枪的寿命有着很有趣的描述:“ShKAS是一种相当复杂而且加工精良的武器,为此增加的成本是为了保证可以通过维修和更换零件而使全枪保持可用状态。相比ShKAS,贝雷金机枪被故意设计成可消耗的,苏联人的计划是在经过一段较短时间的使用后,当零部件出现损坏时就将整支枪报废。”
这么说吧,毛子将UB系列的零部件故意使用未经热处理硬化的较软的钢材制作,使得各活动部件在高速发射的剧烈摩擦和碰撞之下能缓慢的变形而不破损,直到变形量超过容许值报废为止。所以,可以说UB系列好的异常的性能是用很糟糕的使用寿命为代价换来的。
当然,仅仅是寿命问题也没啥,反正李晓峰也不是那种死抠寿命的顽固分子,UB机枪还有其他问题,比如说弹药。为了增强杀伤力,毛子在射击12.7×108弹药时,搞出了MD和MDZ高爆弹。
大家可以想象,12.7毫米也就是一厘米多一点点,在如此小的容积中还要装填炸药和引信搞成高爆弹,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反正当年美国人是认为.50级别的弹药就别折腾什么高爆弹了,根本就不适合,省省吧!
不过毛子却不信邪,偏偏要搞,而且还搞成了。不过这种MD和MDZ高爆弹性能就不太可靠了,原因是毛子搞了一个很独特的“空气压缩引信”。
这种引信没有击针,火帽装在一根空心管的底部。当弹头击中硬物变形时,管内空气被急剧压缩,从而击发火帽起爆弹头内的装药。由于没有击针,而且需要高速撞击才能发火,所以这种引信的储运安全性比较有保证。
同时由于引信本身很轻,同等重量的弹头里就可以多装一些装药,对提高毁伤效果有利。同样41g的弹头,MD弹装了2.4g PETN,而MDZ则装了1.5g PETN + 1.2g燃烧剂,装填系数达到5.9%~6.6%,比德意日等国的同类弹头还要高出一截。而缺点,空气压缩引信发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对弹头击中目标的角度、速度和目标材质要求比较高。当然,更关键是,这种高爆弹威力比较小,很难用少量的弹药摧毁敌机。
而让李晓峰最不能接受的也是这一点,12.7毫米机枪的威力还是太小了,与其在战争后期再换一次,不如一步到位。他认为接下来红军至少要装备14.5毫米级别的航空机枪,最好是装备20毫米级别的航炮。
而且李晓峰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规定这种新武器射速不得低于1500rpm,重量不得大于100公斤,而就是这两个变态的要求让红军著名的武器设计师们发愁了。
比如红军历史上广泛使用的ShVAK20毫米航炮,重量大约是45公斤左右,但是射速却只有700到800RPM的样子。而贝雷金在UB机枪上放大设计的B-20航炮重25公斤算是相当优秀,但是射速也只有700到800rpm,除非是两门并联才能满足李晓峰的要求。至于现在装在伊尔2上的VYA23航炮,威力是足够了(23×152弹),但是射速完全不够。而且其后坐力实在太大,不适合战斗机和轰炸机使用。
哪怕是仅仅赶上了二战尾巴的NS-23,也不能满足李晓峰变态要求,甚至是NS-23的改进版NR-23一样不达标。恐怕真正能让李晓峰满意的只有GSH-23了。
为此,红军的轻武器设计师们是同李晓峰据理力争,纷纷强调某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