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问题,但并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负责南线防御的是红军机械化第10军、步兵第15军、第17军和第41军。这四个军拥有8个步兵师、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机械化师,合计是11个师的兵力。而他们的正面大约有40多个师的敌人,敌我力量实在太过于悬殊了。哪怕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部队战斗力只能打五折,那也是成倍的优势。
在这么悬殊的力量对比面前,仅仅依靠11个师就想挡住敌人,恐怕是图哈切夫斯基自我感觉太过于良好了,或者说图哈切夫斯基太想试试他大纵深作战的威力了。可能图哈切夫斯基认为只要乌克兰方面军能正面逆袭德军,用反冲锋打退敌人,那侧翼管不管都无所谓,他大概以为罗马尼亚军队和匈牙利军队在德军被击退之后就会陷入慌乱,就会不战自溃。
说实话,李晓峰觉得如此的低估敌人是不可取的,所以他坚决反对这种顾头不顾腚的冒险行为。一旦罗马尼亚人和匈牙利人没有崩溃,而是稳定地向基辅进攻。那时候就算乌克兰方面军能从正面打退德军,可后路和补给线也会被切断,没有补给的机械化部队会是什么样子?
李晓峰认为红军现在首先要做的,不是不管不顾的马上投入反击,而是首先要稳定一团混乱的局面,必须重新稳定战线。决不能在自己的脚跟都没站稳的时候,就想着还击,这么搞反而会放大自身的破绽,让局势恶化。
而且李晓峰还认为,和历史上相比,现在苏联的情况要好得多,仅仅只有部分国土沦陷,损失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何必那么着急呢?
很可惜,李晓峰的观点这回没有得到军 委委员们的一致响应,从国内革命战争中走出来的将领们从骨子里崇尚进攻,对于防守带着一种天然的鄙视情绪,所以绝大部分高级军官都不想防守,而是倾向于进攻。
而包括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在内的大佬们很讨厌国土被德国鬼子占领的感觉,这让他们觉得政治上很被动,如果红军能在德国鬼子刚刚入侵的同时就赶走他们,这将是多么光伟正啊!
所以他们更喜欢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很快中央军区司令员约纳.埃马努伊洛维奇.亚基尔和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员沙波什尼科夫就接到了全面反击的命令,很快他们就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部队投入到对德国中 央集团军群的全面反击中去了。而南线负责防御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第26集团军只能继续苦苦支撑了。
而首先投入反击的自然是第一线的部队,比如老赫姆斯特拉所在的独立第100重型坦克营,该部一马当先的冲在了最前面,充当第12、34坦克师的开路先锋。
德军第17装甲师就首当其冲的领教了红军的突击威力,据该师高炮营老兵奥斯汀回忆道:
1941年6月14日,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的第三天,我们连抵达了卢布林郊区,营指挥部就设立在村庄里唯一一幢没有被摧毁的农舍里,敌人的空军十分活跃,只要天一亮就发动攻击,小伙子们没日没夜的守卫着天空,一个个憔悴无比……
在我们连阵地的左翼外侧有一条延伸的沟渠一直通向一处不知道是我们还是波兰人挖设的阵地中——这可是个理想的地点,可以掌握整个沟渠。但同时也有唯一的一个缺点,从对面的高地上可以把这里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对面高地上安置一个俄军炮兵观察员的话,只要我们有所行动,马上就会有炮弹落在我们的头上……
乘着俄国人炮击间歇,我们学会了如何估算掩体孔洞的大小以及是否能提供良好的防御效果。由于为掩体里的士兵准备的食物是装在特质的桶内。所以炊事班的战友们目标特别明显,就在我们忙着分配食物时,警告声响了起来:“炮击!找掩护!”
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