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上试飞了几次Pe-1之后,就断然宣布拒绝接受这种降落时爱跳舞的飞机,而是采购了一批SBD-1应急。与此同时,海航也马上将注意力放在了另外一个著名飞机设计师苏霍伊设计的SU-1多用途轰炸机上。
说起这个SU-1多用途轰炸机,就不得不提一提之前有提到过的那个跟伊-16竞争的伊-14项目。这个项目就是有苏霍伊全权负责的,当时的代号为ANT-31Bis。当时苏霍伊就准备搞一款同时具备单翼机的高速性、双翼机的盘旋性以及对地攻击机的超强火力性的全能战斗机。
不过苏霍伊的设计正应了那句话,什么都会一点儿,什么都不精。伊-14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结果自然是被老谋深算的波利卡波夫杀得丢盔卸甲。
不过苏霍伊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全能战斗机的设计却引起了李晓峰的注意,倒不是某仙人准备搞一款“战斗轰炸机”,而是他觉得苏霍伊设想中的多用途性还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舰载机来说,意义是相当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航母上不管是甲板还是机库空间都是有限的,这就制约了舰载机的最大数量。本来一艘航空母舰的载机量就不大,再因为不同的任务制约,还要装载几个不同的机型。比如说战斗机、鱼雷轰炸机、水平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侦察机。
哪怕是进入三十年代之后,各海军强国已经将水平轰炸机、鱼雷轰炸机和侦察机合为一体,让新研制出的鱼雷机具备上述三种能力,让航母甲板上的飞机运作大大简化了。但是还是必须看到,一艘航母还是得同时运作至少三个机型的飞行器——战斗机、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
以一艘航母最大载机量为一百架算,每一种机型都只有三十来架,这也就决定了单艘航母甚至两艘航母的战斗力是很有限的。一次全甲板出击,单艘航母最多也就是投入六七十架用于攻击的飞机,再去掉护航的战斗机,本身为航母编队“打伞”的战斗机几乎就没剩下多少了。而且同时运作三个机型对甲板调度人员以及空勤人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弄不好就要忙中出错。
如果能将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的功能也合二为一,弄一款全能的海上攻击机,不管是简化后勤,还是优化攻击波次结构都是有利的。实际上海军也有这样的想法,比如英国的梭子鱼和日本的流星改,都是同时具备鱼雷攻击和俯冲轰炸能力的双功能战机。
按照李晓峰的想法,苏联航母的规模本来就不大,未来可以预计的也就是六艘舰队航母,总载机量撑死了也就是六百架,同时搞几款单一功能的攻击机实在是不合算,发展多功能攻击机就很有必要了。
那么发展多功能攻击机的难点在哪里呢?很简单,鱼雷轰炸机/水平轰炸机/侦察机要求有优秀的低空性能和较大的航程,而且一般都是三人配置,而俯冲轰炸机则要求有坚固的机体结构和优秀的俯冲性能。
你想想,让一款战机既要低空性能好,能挂得动差不多接近一吨重的航空鱼雷,还要机体坚固能难受俯冲拉起的高过载,还得有一定的速度不能太慢,最后还得装三个机组人员。要实现这一切,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发动机必须给力!
从梭子鱼和流星改的经验看,没有一千六七百马力的发动机,想都不要想搞什么多功能战机。那么苏联此时有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很明显是没有的,此时苏联国产的M-25跟原版的莱特R-1825都有差距,一度的功率缩水了百来马力。而引进的12Y系列才刚刚开始国产化,而且从历史上来看,克里莫夫搞定12Y系列是需要时间的,最初的M-100系列液冷发动机也存在可靠性和功率损失的问题。
也就是说,此时的苏联功率最大的也刊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