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路速度有55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450公里,炮塔装甲正面防盾处有45毫米,车体首上装甲35毫米,而且请注意,这还只是垂直厚度,算上倾角之后,等效装甲实际上更厚!
说实话,在20吨出头的重量上,有现在这种性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反正试用了54S工程的EO公司坦克兵对其是赞不绝口,强烈的要求赶紧多装备一些。
不过李晓峰却并不是特别满意,主要是对火力不满意,用于BT系列坦克和T-26的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实在很一般,仅仅比37炮强一点儿。而原版的62可是能扛T-34-85的火炮的,哪怕现在没有85炮可用,至少也得用76炮吧?
问题是,76炮红军的步兵部队也抢着换装,再加上一些官僚作祟,出口给北方工业的76就被叫停了,就是这些45炮都是李晓峰凭着面子和关系弄到的。
当然,北方工业也没有闲着,也开始改进54S工程,比如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比如换装火炮稳定器,甚至还有将其改造为自行火炮的计划。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晓峰终于通过政 治交易让54S工程,也就是后来最初被称为T-35中型坦克,后来被称为T-35轻型坦克的山寨版62进入了苏联红军服役。要知道,这真心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以斯 大林和托洛茨基在内一部分高层很反对引进北方工业的产品,整个三十年代都在打压北方工业,而这一次将是一次空前的突破。
当T-35中型坦克进入红军机械化军服役之后,伏罗希洛夫很快就后悔了,和他抢来的BT-2相比,T-35太高大上了,防御上两种坦克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T-35都能跟早期型的T-34掰腕子了,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普遍装备的37毫米战防炮来说,想击穿T-35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在换成了76毫米或者85毫米火炮之后,火力上T-35也追上了世界主流水准,对于后来广泛接收T-35的红军侦察部队来说,这种火力太酸爽了!
而且T-35不同于粗制滥造的BT,北方工业的工艺比毛子国内还强不少,尤其是每辆T-35都配有电台,这对于指挥员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
反正机械化军是相当高兴的,甚至在BT-7投入生产之后,都拒绝接收BT-7,依然强烈地要求装备T-35,甚至一度T-35差点逼得T-34下岗失业。如果不是托洛茨基和斯 大林要扶植本国的军工,在T-35和T-54的联合绞杀下,T-34恐怕一点儿活路都没有,甚至连带着什么KV系和IS系重型坦克一起下马。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在斯 大林松口允许引进T-35之后,摆在军 委主要领导层面前的还有许多问题:比如部队编制调整问题,比如部队装备暴露出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编制问题吧,骑兵部队强烈地要求装备坦克就是一大改变,这意味着以斯 大林和伏罗希洛夫为首的骑兵派开始出现松动,开始意识到现代化战争真心没有骑兵的活路了。哪怕给每个骑兵师补充一个坦克团有工业上的压力,但从长远看这是好事,值得提倡。
实际上相对于骑兵的编制调整,机械化步兵军的编制调整才是大问题,从这一阶段的战斗来看,机械化步兵军的编制是不合理的,坦克过多,步兵过少,尤其是步兵的机械化程度很低,造成了战场上一系列的配合问题。
乌博列维奇说道:“我认为机械化部队必须加以调整,必须加强步兵的机械化程度,研制能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车辆已经是迫在眉睫!”
经过一番争论,在1935年均为签发了第010/20号战时定员标准,机械化步兵军改称为机械化军,其基本编制为两个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