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切夫斯基最狼狈,在托洛茨基很没面子的时候,维多利亚却向苏联伸出了橄榄枝——要求合资在苏联境内生产12Y系列发动机。
这个要求政 治局自然会答应,因为维多利亚给出的条件也算优厚,北方工业出技术,只要求占有30%的股份,今后每生产一台12Ycrs发动机苏联再出一部分专利费就是了。其他的不需要苏联政府额外出一毛钱了。
这样的条件在政 治局看来简直就是白给,在他们看来这是大好事,为嘛不干?
于是乎在1934年初,一条新的12Ycrs生产线就在克里莫夫设计局下属的生产单位动土了。不出意外的话,在卫国战争中将有数以万计的VK-100极其后续子孙走下生产线,为击败轴心国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政 治局也没有想到,在后来他们将要为此付出那么昂贵的专利使用费,这些专利使用费比当初直接引进法国专利要贵了近十倍!为此,在VK-100系列发动机大生产的年代,图哈切夫斯基又被揪了出来当成反面典型批判,弄得这位红色拿破仑是相当的没面子。
不过那个时候,政 治局觉得这笔交易还是很不错的,对于李晓峰在这笔很合算的交易中起到的作用也是持赞扬态度。认为某仙人在引进法国发动机上居功至伟!
发动机的问题解决了,但关于飞机的话题并没有结束,要知道某仙人为了12Y系列发动机,不得不引进和上马了两款飞行器——DC-1和S-12直升机。其中DC-1经过布柳赫尔的使用是给予了好评,认为可以多买一点儿这种飞机,最好是能引进技术,发展一款更大的发展型号。
就在李晓峰回国的当口,负责航空工业的奥尔忠尼启则已经前往了美国,他将跟道格拉斯公司进行谈判,准备全套引进DC-1的技术。
DC-1算是成功了,但是S-12却没那么顺利,首先在合金材料上西科斯基公司就遇到了极大的问题。果不其然,刚刚搞定“杜拉铝”的苏联根本不可能提供比“杜拉铝”更轻的蒙皮材料,甚至连美国也找不到这种蒙皮材料。李晓峰寄予厚望的镁合金蒙皮材料此时还在实验室里,根本就没有走上工业化。
也就是说,如果采用“杜拉铝”作为蒙皮,S-12肯定会超重(铝合金的重量大概是镁合金的三倍),12Ybrs发动机功率本来就不富裕,还达不到S-55(H-18)的800马力水准,如今还要超重,很显然,S-12的战术指标肯定是达不到了。
“要么修改战术指标,要么给我一款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否则,我也没办法!”西科斯基撂挑子了。
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不是没有,如果采用12Ycrs发动机,960马力的指标基本上能保证原本战术指标。但问题是,李晓峰上马S-12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多出来的那几百台12Ybrs的问题,换用12Ycrs那这批发动机不是砸手上了?
可是不换发动机,那就得改战术指标,比如削减三分之一的载重,那么问题也自然就解决了。可S-12存在的意义就是一次性运载一个步兵班投入战斗,削减三分之一的载重,那岂不是要少拉两三个人?难道将一个步兵班拆成两半,分乘两架直升机投入战斗?
这种搞法李晓峰也没办法接受,一来二去的这个事情就僵住了,直到维多利亚听闻之后,才嘲笑道:“亏你还自认为是聪明人,还是搞政治的,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不好解决的?”
李晓峰很没好气地反问道:“那你说怎么解决!”
“很简单哈,之前这批发动机让你觉得为难,那是因为苏联政府不愿意接纳12Ybrs,现在这还是问题吗?”
维多利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