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或十年等这些学子归国之际,大宋承认他们在高丽国的为官资历,将来一定会作妥善安排。
当然了,高丽过本身的劣势也不小,毕竟蛮夷之地,远离中原,好好的东京学子,渡海千里好似发配一般。
要知道在这太学之中藏龙卧虎,许多权贵子弟就等着父辈提携,好跻身大宋官场大展宏图,如何肯去那劳什子番国熬资历?别看现在太学的官儿一个个恨不得拍胸脯作保,可你看他们自己都混得恁般边缘化,凭什么许人前程?(太学在百姓眼中倒是高不可攀,可若是放在真正的大宋官场体系中来看,离权力核心还太遥远)
世家子弟不会上这个当,只当看猴耍一般笑看高丽使臣的卖力吆喝。但是,这个机会对贫寒出身的士子来说,的确让不少人颇为动心。
毕竟,大宋官场臃肿不堪是个事实,就是在这太学清净之地中,还分了外舍生、内舍生、上舍生三等,光是这些看得见的鸿沟便足以给寒门学子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上进之路蒙上一层阴影,更何况还有无数隐藏在宦海深处的那些看不见大手,每到关键时候会从天而降,肆意拨弄着他们原本就脆弱得紧的飘渺前程。实际上太学这些年退学的人不在少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窥破宿命、心灰意冷的寒门士子。
于是,选择留的有留的底气,选择走的有走的理由,逐渐形成眼下这一幕“冷的冷,热的热”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几天下来,最终有一百四十六位学子下定决心,自愿前往海东小国碰碰运气,试图改写自己的人生之路。
他们未来的领袖,或者说是首领在拿着最终名单与前太学学子吕将的推荐信一一对照,发现后者所举荐的三十七人中还有五人没有报名,求贤若渴的王伦最后让高丽使团再次与这五人接触一番,最终又挽回三人,遂让这个大名单最后定格在一百四十九人这个数目之上。
名单确定之后,不但赵佶没有任何异议,就连宋国满朝文武,皆无人纠缠多出来的四十九人该不该退回去。于是,这个让王伦焦心热中,赵佶却不当一回事的“小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在官办的太学中挑人都这么宽松,随后高丽使团在东京城内招揽医士,学徒就更没有阻力了,从三千贯、两千贯、一千贯三个等级共五年的良医买断价格,到几十贯、上百贯不等学徒价,吸引了不少中医人士的亲睐。特别是听说将来医术高明还能加入高丽的翰林医官局,会有官衔俸禄甚至爵位加身,就让这次招揽显得更有吸引力了。毕竟良医虽然不差钱,但五年后归国时头上顶着一个高丽国首席御医的名头,无论是在大宋杏林还是民间,绝对是很拉风的存在。
等待的时光就这么在高丽使团四处撒钱寻求“补给”中慢慢逝去,五味杂陈的“高丽”使臣金富轼再次得到宋国天子的召见。
这一回可不再是甚么鹿鸣宴之类的私宴,而是正儿八经的递交国书并签订盟约的环节,从枢密院接待官员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客套劲儿来看,应该是宋国已经打算吃下这块天上掉下的炊饼了。
大国的排场代表着天子的威仪,但按部就班的金富轼没有体会到任何一丝庄严气息,就在这一个多时辰的木偶戏中,他反而有些可怜那个高高在上的宋国皇帝。
我是棋子,你也是棋子。我们皆被那个下棋之人,操弄了命运。
“朕膺昊天之眷命敕高丽国王王俣:天子建国,必选贤而任能;诸侯有功,则加地而进律。朕操文武之大柄,居华夏之至尊,名器无私,忠劳是属……”
“赐命王俣为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太师、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高丽国王,册封王楷为高丽国世子……”
赵佶的圣旨在庄严的黄钟大吕声中宣读完毕,接下来是高丽使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