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个个小军官,散布在京师七大营的各级组织里,成了王岚平有效控制七大营的利器,不管军中发生任何事都逃不过自己的耳目。
王岚平不知道自己这条路还要走多久,更不知道这场仗要打多少年,他最信任的部众还是原来的老兄弟,尽管这些兵已经参军很久了,按朝廷兵制,每六个月便要轮换兵员,以便让士卒们回家与亲人团聚。
可是王岚平手里只有这些兵员,没法替换,别的卫所军和地方上总兵的军队他也调不动,所以,在他南京渐渐平静后,他便命将士们都将家眷迁到南京附近。
沿着秦淮河而下,离着南京城四十多里的地方,有个江宁县,建县于秦始皇37年,至晋太康二年,晋武帝南巡至此,感叹一句‘外江无事,宁静于此’,遂得名江宁城,可谓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也相较发达。
王岚平亲自选定此处为大军家眷的安身之处,以解将士们的思乡之苦,从象山往返江宁城一日便可一个来回。
家眷们住在一起,也方便管理,有点类似于明太祖设立的军户制,但唯一的区别是这些家眷来到江宁城后,可以在城墙外三里之内开垦荒地,每个兵丁家里最多可耕地十亩,这些土地不用纳税,兵员除了服兵役之外,不用交任何苛捐杂税,还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军饷。
这一举措很快得到全军的拥护,尤其是下层士兵,那一个个将王丞相奉若神明,大量家眷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这让原本这座江宁城在短短两个月内便兴盛繁昌。
一个城市的繁荣来自于商业商品的大量流通,而这些兵刚刚从朝廷那领了一笔丰厚的军饷,江宁城内的商家今年家家都可以过一个肥年了。
王岚平这么做,只为一条,提升军人的身份地位,要让武学之风再度兴起。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从宋朝开始,武人的地位自转直下,国人多以习武为耻,更认为从军是一种低贱的谋生方式,万般皆下品,唯一读书高,更有学而优则仕的道德口号,也许在和平年代这种风气是皇帝愿意看到的,老百姓安分守己,天下承平,百姓尚武之气丧失殆尽。
根本想像不到在汉唐时,李白佩剑吟诗是何等的潇洒豪迈,中原民族那种骁武凭陵的勇气自宋之后一去不复返。
也能想像得到,历史的车轮一旦进入乱世,尤其是有外族入侵之时,丧失武学之风的国人以何御敌。
也是从两宋之后,宋明清(元朝尚武)三朝,再也没有出现在过武将造反的情况,纵使是如岳飞、韩世忠那种手握重兵的大将都不敢有这种想法,文官压制武将已经过去六百年。
所以,王岚平一而再再而三的拔高他身边武将的身份地位,不管你是出身低贱的军户还是哪个达官贵人家里的仆人,只要你有军功,他都能让你平步青云,宋大力便是最大的利益获得着,在怀宁城他刚刚跟着王岚平时不过就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百夫长,一月不过几钱银子,短短半年,宋大力职掌天子禁军,封龙虎大将军,食二品大员的俸禄。
王岚平的口号是,当兵不再是吃粮,而是一个除了读书入仕之外的另一种进身通道,习武不为耻,从军亦光荣。
王岚平想做的很多,但由于他的权力所能达到的地方还不足,也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大行推广,暂时只能改变他身边这七大营。
自从这条军属入京下达以后,王岚平在军中的威望也一步步提升,七大营士卒眼里只有相命,而不知圣旨。
光是这样还不够,将士的地位是得到了提升,但民间还是以习武从军为耻,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还得加大力度。
这就是武科科考,这才是从根本上改变武人地位的办法,宋朝武举以文试为主,武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