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册籍更为周密详细,《后湖志》说:
谨按黄册所载至为浩繁,其大要则天下之人丁事产而已。人丁即前代之户口,事产即前代之田赋……而今之人丁事产则详备其数而别为两条焉,盖见千古者其辞略,故合而为一行乎;今者其事悉,故分而为二,理固然也。
又,在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按制攒造了黄册。总之,赋役黄册可谓登载详细,组织严密,广泛实施,实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所以大明的人口、税收多少,都是极为清楚,明成祖攻下安南后为了便于管理安南,同样采取了黄册制度,因此人口还是极为清楚的。
听了杨峥的话儿,略一沉吟道:“不少于百万……?“
杨峥道:“百万人口,若能征收税收,这可是一等一的好处?”
杨荣道:“百万人口,若能镇守税收自是大大的好处,成祖用了二十年治理安南,都不曾收到税收,这好处看得吃不得!”
杨峥哈哈大笑道:“收不到税收,不代表不能收,这点杨阁老同意么?”
杨荣想了想道:“安南人口百万,还不算那些躲入山林的将士,算是来也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若真能收取税收,就算是洪武年的税收,好处也不少?”点了点头道:“这一点老夫承认?”
其实不仅是他承认,场上的众官儿也承认,安南若能顺利收取税收好处的确不少,可这些年安南一直不评定,收取税收成了一纸空文,还谈什么好处?
杨峥继续问道:“杨阁老,下官斗胆问一句,安南最大的问题是治理这一点,阁老大人同意么?“
杨荣身为三朝老臣,眼光极为老道,安南说到底不是不难打,他们区区弹丸之地,大明雄狮百万,要收拾个安南还是不在话下,可打下了安南,治理却是一大头疼之事,因民心不在,成祖前前后后在安南花费了二十年,带来的结果,还是让大明的陷入了无底的深渊,这也是他劝说退兵的主要原因之一了?闻言点了点头道:“杨大人所言极是,不是我大明打不起这场战事,而是打下了安南,消耗不起长期治理不好的安南……?”
杨峥嗯了声,继续道:“杨阁老,若是我有法子,让我大明打下了安南后,能顺利得到治理,你干不干?”
杨荣看了杨峥一眼,道:“安南历史复杂,人心叵测,不是轻易的就能安抚的,我朝成祖用了二十年不见功效,老夫实不相信杨大人能有什么好法子……?”
杨峥道:“事在人为嘛,成祖用了二十年治理安南,弄成今日这个结果,那是方法不对,凡事需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杨荣心头着实不相信杨峥能有什么好法子能治理安南,可杨峥的本事的确不小,让他有些疑惑,犹豫了片刻,道:“老夫愚笨,看不出如何对症下药,还请杨大人指点迷津!”
杨峥摆了摆手道:“好说,好说!”
此时众人也听起了兴趣,纷纷看二人辩论,便是朱瞻基也是一脸的看热闹的神情。
杨峥在人群里寻找了一阵,将目光落在了杨士奇的身上,笑着问道:“杨大哥,有一件事,小弟始终不明白,还请杨大哥帮忙指点指点?”
众人听得好奇,杨峥才学高超,还有不明白了,心头不免对这个不明白的多了几分好奇的心思,纷纷侧耳凝听。
杨士奇一笑道:“杨小弟不必客气,只管问来便是,老夫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杨峥点了点头,跟着拱了拱手道:“有杨大哥这句话儿,我就放心了?”说着眉头一皱道:“小弟想问,都说人心似水,民动如烟,老百姓的心,其实是最好掌握的,他们就像河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