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失利,就闭城固守。隋军猛攻,辽东城垣塌陷,高丽守军眼看守不住了,便高悬白旗投降。攻城将领既不敢擅自受降,又不敢乘势攻下城池,只得飞马急报杨广,等到诏命回营,守军已把缺口修复,继续抵抗。如此再三,竟久攻不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进入高丽,在距平壤六十里处大破高丽军,便挑选四万精锐甲士欲孤军直下平壤,不料中了高丽军的埋伏,士卒生还仅几千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三十五万大军过江征战,在高丽军不间断的诈败、诈降的“游击战”中,士卒疲惫不堪,在萨水遭高丽军四面八方合围,幸存者仅二千七百余人,数以万计的军用物资丢失殆尽。杨广的首次盛师亲征遭遇惨败。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第二次兴兵亲征高丽。他对侍臣言:“高丽这个小虏,竟敢侮慢我隋朝上国,如今朕拔海移山也能办到,何况这个小虏呢!”二征高丽,因高丽军的顽强抵抗,再加上“后园起火”:礼部尚书杨玄感兵变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迫使杨广鸣金收兵,无功而返。
第二年春,杨广下诏再度征发全国军队,分百路并进第三次征伐高丽。来护儿大败高丽军,率军逼金平壤。高丽王高元恐惧,便故伎重演,派遣使者向杨广乞求投降,并把与杨玄感一同谋反后叛逃高丽国的斛斯政,用囚车押送给隋军。杨广大喜,便令前军班师回朝。当时,来护儿欲抗命一举拿下平壤、活捉高元。他对部下说:“大军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丽,劳而无功,我感到耻辱。”而且,当时高丽军确实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隋军完全能一举荡平高丽。但皇命难违,来护儿为顾及左右随军将领的身家性命,只好受诏班师。杨广三次亲征高丽,既未彻底征服高丽,又劳民伤财,激起民愤,引发国内风起云涌般的义军起义不断,四年后,隋文帝亲手打造的大好江山,便随着杨广一起葬送了,若当时不是杨广一心御驾亲征,三次高丽未必会输。
要知道经过三次大隋的征讨,高句丽同样虚弱不堪。高句丽屡遭隋军剽掠攻击,自己又主动毁坏稼禾,实行坚壁清野,虽顶住了隋军进攻未致亡国,但三年不种稼穑,野无青草,举国饥荒,亦举动困弊,难以招架。此时,来护儿率水军泛海先于辽东半岛登陆,占领了高句丽的毕奢城(今辽宁大连市北),但水军副总管周法尚则在进军途中遇疾而亡,死时遗言以未能亲见灭高句丽而遗憾。高句丽举兵迎战来护儿军,被击败,来护儿于是勒兵将转攻平壤,高丽王高元震恐,连年守土作战已人疲马乏,战争捣毁农田三年颗粒无收,全国大饥无力再战,于是遣使执送隋叛臣斛斯政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下,上表乞降。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意孤行誓死攻下的高句丽的隋炀帝,竟下令隋各路大军停止进攻,接受高句丽降款,并遣人持节往来护儿军中,诏其率水军回师。来护儿刚打了胜仗,一雪前次平壤战败之耻,且水军随船带粮有运输条件,士卒士气较高,对战争前景持乐观态度。接到回师诏令,来护儿大为不满,即召集部众喊:“三度出兵,未能平贼,此还也,不可重来。今高丽困弊,野无青草,以我众战,不日克之。吾欲进兵,径围平壤,取其伪主,献捷而归”。不肯奉诏,上表请战。长史崔君肃认为诏命不可抗,来护儿激愤地说:“吾在阃外,事合专决,岂容千里禀听成规,俄顷之间,动失机会,劳而无功,故其宜也”。这番话儿说得很明显,那就是好不容易获取胜利,突然退兵太轻率,表示宁可获罪也要擒得高元,况舍此成功机会,今后就不会再有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中肯的建议,而且来护儿和于仲文都堪称大将,文武全才,足以独挡一面大将,倘若当年隋炀帝不御驾亲征,只需从中布置,将战争之事交给来护儿和于仲文,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象也说不定。
场上众人多是熟读史书之人,自是熟知这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