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漓尽致的表现。翻开今年的底日本的几大报刊不难发现,曾经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已完全为诸如“中国牵引论”、“中国特需”之类的论调所替代。
日本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和第二大报《朝日新闻》就不约而同在同一天刊文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需求”已经和美国经济一道,并列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支柱之一。在此之前,日本最大的经济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也发表评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口商品的大幅增加,中国已成为促进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角。
以这些主流报刊为开端,日本大大小小的报刊媒体都开始爆炒“中国支撑日本经济复苏”的话题。然而仅在今年年初,日本全国上下还到处充斥着“中国导致日本最先陷入通货紧缩”的抨击之声。转变之快简直让人咋舌。
“其实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因为中日贸易的扩大对日本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摆在大家面前的客观事实。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副主任张季风在接受《中国科技财富》采访时这么说。
在美国经济低迷的2003年上半年,日本对美出口不畅曾经导致略有起色的日本经济重新面临倒退的危机。然而就在这危难时刻,中国国内旺盛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日本的出口,终于使日本经济摆脱了下滑的危机,重新回到复苏的轨道上来。
2003年9月份以后,日本的出口量开始大幅增加,并带动制造业的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其中增势最强的是对华出口和生产。2003年,日本对华出口大幅增长了33.3%。在增加的2万4533亿日元的出口额中,对中国出口的增加额占了1万6580亿日元,占整体的67.6%。如果再把对香港出口的增加额算在内,出口增加额中约有八成是由中国贡献的。
“去年日本对美出口下降了9.8%,而对中国却上升了33%,这么一对比,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很突出了。”张季风说。
随着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日本出口地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日本对美出口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4.58%,而中国所占比重则由6%增加到12.16%。若将香港、台湾也计算入内,“中华经济圈”的出口额已达到13万7千亿日元,首次超过了对美的出口额(13万4千亿日元)。日本的贸易顺差也超过了10万亿日元。“中国特需”已成为日本出口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也正在逐步上升。
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像“中国威胁论”者担忧的那样,对日本经济造成威胁。在此之前,“中国威胁论”者一致认为,日本企业转向中国投资建厂,造成了日本国内的“产业空心化”,使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此外,中国大量廉价商品涌入日本国内,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垮了不少日本的本土企业。
然而自去年年底开始,这种观点却不攻自破。大量数据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拉动的日本的对外出口,而且中日两国之间在进出口结构上也并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关志雄就分析指出,从国际分工角度来看,日中经济关系的现实是互补,而不是竞争。
据关志雄分析,在中日两国2002年出口到美国市场的10000种工业产品中,中日产品的“竞合度”(重复程度)为20.5%,远低于中韩之间的41.1%,中台之间的57.1%,中港之间的64.4%,而中国与印尼和泰国之间的出口产品“竞合度”分别高达83.5%和76.1%。所以,从产业分工角度看,中国对日本尚不存在威胁。
除了大量事实和数据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以外,日本政府官员的言论导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