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观看电影的我们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
里斯和夏洛特之间的爱情,男女情爱的成分要少,友谊的成分要多,他们更多的是渴望理解和释放,特别是在异国他乡,至于性爱反倒成了次要的,这在美国影片中也算是不多见的。虽然影片对于两人的关系一直在吊观众的胃口,甚至把这种暧昧的关系发展到了床上,但他们并没有发生关系,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两人发生关系剧情会如何呢?显然,并不会好到哪里去,寂寞不会消除,孤独不会减少,因为两个孤独的人需要的是安慰和倾诉,完全是精神上的,与肉体无关,肉体上的接触反而会增加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因为彼此清楚这种生活是短暂的和隐晦的,出轨的快乐不能冲淡现实的无味,所以保持克制和距离是一种冷酷的美好,因而影片整体的调子,才会萦绕着淡淡的哀愁,我们看得到他们在孤独中渴望碰撞的心,看得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随着它一起沉迷。
影片的最后,在深深的拥抱和唯一的热吻之后,哈里斯很有绅士风度的微笑离开,夏洛特忍住眼泪坚强的转过身去,微笑和转身仿佛告诉我们,寂寞的人不一定不会幸福,孤独的人不一定不会坚强,迷失是因为厌倦了物欲的充斥和麻醉。生活还在继续,城市依旧喧嚣,迷失的人们依旧在寻找。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收获很多,尤其是做为编剧兼导演的索菲亚.科波拉,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她赋予了这部电影灵魂。”斯嘉丽有些感触的说道。
对于索菲亚.科波拉,陈锋也是知道的。她的父亲是斐声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系列就是他执导的,她的堂兄是第68届奥斯卡影帝,好莱坞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
在美国的影坛上,有这样一个家族,他们在电影艺术上的成就,不比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在政治上的成就逊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科波拉家族,赫赫有名的《教父》三部曲就出自这个家族的掌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之手。
1971年5月,在纽约的曼哈顿,科波拉家族喜添千金,这位一出世就被家族光环笼罩,不用飞上枝头就已是凤凰的女婴,正是索菲娅.科波拉。因为有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这样一位父亲,索菲娅还在襁褓之中就被作为“道具”带上了银幕,在《教父》结尾作为接受洗礼的小婴儿出现。两岁时,她再次出现在《教父Ⅱ》中,饰演了一个在轮船上玩耍的儿童。1990年,索菲娅18岁,坚持“上阵父女兵”的老科波拉在最后一刻用她替掉了由本已选定的薇诺娜.赖德在《教父Ⅲ》中出演的角色。
索菲娅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唯一的女儿,老科波拉早年丧子(儿子吉安.卡罗在拍摄《石头花园》时意外死亡),与女儿的亲情何等浓厚可想而知。从小索菲娅就跟着父亲奔波各地,“就像一个随军的孩子。”据说,3岁时,有一天老科波拉和太太在车上吵得不可开交,索菲娅突然大喊一声:“Cut!”从那一刻起,老科波拉就认定这个小女儿将来会成为导演,因为她已经知道如何掌握失控的现场。
教父之女,从金酸莓十年最烂新星到史上百位伟大导演之一,索菲娅.科波拉用三部电影“修正”全世界的眼光。
她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名门之女,尚在襁褓之中就被作为“道具”带上了银幕。18岁之后,她被金酸莓奖屡屡羞辱,甚至被嘲笑成“木头”。然而10年之后重返电影界,仅用29天拍完《处女之死》,用27天拍完《迷失东京》,最后再凭一部《绝代艳后》,终于一跃成为美国最原创、最有前途的年轻女导演。
她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美国女导演,也是历史上女导演第三次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