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的情绪笼罩了袁致很多天,身边的要好朋友一个个相继离开,总是在安静的时候回想起这些人,文敏、远芳、王容这些人好像突然间就离开了自己的世界,还没有习惯这种离别,新的事情又要开始了。
远芳走后的两三天里,袁致他们组里就没有了组长,大家倒也各司其职,除了会偶尔感叹远芳的离职外,大家也在关注着确定新组长人选,虽然只是个小小的组别,那蛇无头还不行呢。
昌隆厂虽说是港资,除了高层是由香港那边直接委派外,中低层的管理基本还属于内部培养选拔的,那这样算起来,如果要在袁致他们这组内部选拔的话,应该还是从资历老的开始吧。
现在数数剩下的几个组员,徐飞资格虽然最老,可是只有小学文化的文凭制约着她的晋升,多年前,梁副理其实尝试着提拔她代管,有意想栽培她,可不到一个星期,徐飞就自我放弃了,总结报表、数据整理、质量报告无一不难倒她,也因为这一点,她反而成为工厂的一线不倒翁,一干就是十多年了,很多新人进来,都是经过她的调教入职,倒也弄得桃李满部门的样子,她也安心地做起了二传手,为每一任组长出谋划策,倒也立下了不少功劳,特别是品质标准拿捏,往往准确到位,赢得梁副理及大伙的一致信任。
其次资格老的就数厉英了,厉英做事麻利,工作也是相当出色,可就是那心眼小,又常常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经常把大伙都得罪遍了,人缘来说,还真不怎么的。关系好的时候对你一番热情,闹点小矛盾准得给你各种脸色和挖苦,没完没了的搞法,往往把大伙的逼得收了声,不再争吵才能结束。
袁致算来也两年多了,一线经验也足,加之人缘关系倒也不错,只是资历尚轻,要按论资排辈的打工职场来说,还是嫩了点。小昭和后来的两个新同事,那就更不用提了。不过也有同事看好袁致,走到生产部车间巡回品质抽检的时候,就有些一线的员工就调侃他,是不是要升组长了,把一个袁致憋红了脸,不好如何作答才好,最终以草草反驳收场,心里却隐隐有了某些期待,也许呢?转念一想想,又感觉不大可能,于是乎也就彻底放下了。
这几天,徐飞又是在梁副理办公室门外经常性晃悠,同事们好像都知道,她在找机会等梁副理的叫唤,终于等到这么一天,梁副理把她叫了进去,据说聊了一个多小时,这在袁致看来,徐飞当组长的可能性倒是蛮高的了。可没过一天,梁副理把厉英也召进了办公室,也谈了好一会,这么看来,厉英也有可能了。袁致心想,徐飞是他的入职老师,自己跟她关系也不错,让徐飞当组长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要是换成厉英,她那个性,估计自个儿挨骂的机会就要多得多吧。
也正是这一天,科文突然把袁致叫到了她的办公桌前,要他把刘远芳辞职后的车间生产品质做一个汇总表给到她,并且表示能否对现状提点建议,要他尽快完成后交给她。在袁致看来,这事儿来得有些突然,但是也没有多想,上班时一股脑儿收集资料和数据,临到下班后,又默默地整理这些资料,利用自己的电脑水平,把自己的建议和改善想法,尝试着做了个PPT。
工厂这两年车间一直都很忙,车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效率并不高,做的产品也比较低端,还是以人力型为主的生产模式,袁致在提升品质检验水平的同时,也曾努力结交着生产部的技术人员,时不时地学习和探讨生产技术,久而久之,对生产技术方面也是日益精通,现场管理的优劣好坏,也是了然于胸了。对于这些,袁致把自己的看法都写了上去,并且提出建议,希望公司慢慢调整自动化,减少人力浪费,调整产品生产方向,往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方向发展。洋洋洒洒就把PPT就做了二十多页,再加上些图片,有点图文并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