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风起于青萍之末
在我国北部有一个美丽的草原------科尔沁草原,从商周到战国后期,在她博大的胸怀中,养育了一个精骑善射、民风古朴而剽悍的游牧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这里孕育、出生、发展壮大,谱写了胡服骑射、秦开质胡、屡辱匈奴等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也创造了冶炼、青铜铸造、制酒等灿烂文化。这个民族还在通古斯语系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相对独立的部落语言,并在宗教、文化、音乐、舞蹈、饮食、农业等多方面创建了辉煌的文明。
这个氏族部落自认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史记》记载:这个氏族部落自契至汤14世共8次向南迁移,最后到达河南安阳,因种种原因未随族人南迁而留居故地的称北殷。
殷商灭亡后,周武王对殷商奴隶贵州采取宽容和笼络政策,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后来,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率师东征,武庚失败,率残部逃至北殷之地,建立北殷王国。经过三年苦战,周终于平定叛乱,杀死武庚,北殷王国从此消失。北殷氏族人再不敢称自己为北殷人,外部人不知其名,因其位于匈奴之东,渐渐北殷氏后人便被称为东胡了。
后来,东胡又被匈奴冒顿单于突袭击散,大量人口被俘为奴,余部分两支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自称为乌桓族和鲜卑族,继续活动在科尔沁草原上。乌桓于三国时期被曹操迁入中原,融入华夏族中。
逃至大鲜卑山嘎仙洞休养生息后鲜卑人,在经历茹毛饮血的艰难繁衍后,历经上千年的游猎生活之后终于走出了丛林,又逐渐强盛起来,一度统一了蒙古高原。后又内讧战乱,于公元389年战败的柔然部的鲜卑人,一分为二,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逐渐的他们自称为“契丹”。“契丹”一语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之意。到公元9世纪中期,契丹部落逐渐地发展壮大,开始称霸草原,916年建立了契丹国,后又改称辽。
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关于她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有一位男子骑着一匹白马自西拉木伦河而来,一位女子则乘青年自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们的8个儿子分别繁衍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契丹。
12世纪的某个傍晚,一支来自遥远西方的大石国使团,穿越漫漫黄沙,涉过戈壁险滩,历尽艰辛,终于在东方地平线的草原上看见一座雄伟的城池,那是辽国的中京。
辽朝分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辽国皇帝除了四季跟随移动的皇宫(辽语为四季捺钵)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待在南京析津府和中京大定府。
这支使团的领队是大食国王子册割,他是受其父王之命向大辽请婚的,与他一并骑行在驼队前方的还有一位红衣罗衫的女子,女子的身后有位12岁的少年,
这个少年虽是一身的西域装束,但其明亮的目光和俊武的神情又显示出他的特异,他不完全同于大食人这个族群。是的,这个少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认祖归宗之感,他是契丹英雄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他的身上过多的焕发出了乃祖的雄风,东方的草原和巍峨河山是他的家国,也是他祖先的龙兴之地,那应该是他嬉戏玩耍、纵马奔驰的地方。他本应年少不识愁滋味,况且还整天享受着大食王宫丰美的盛待,可他总是感受到不安,想念他东方家国的快乐时光。他的母亲三年前带他回大食探望母国,本想再多住些时日,可这位少年在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