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庙,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参拜的热情。
名气大的寺庙内外都很热闹,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目的来到这里,烧香许愿的、求子拜佛的、问事算卦的、算命抽签的......各种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一站式满足。寺庙让那些心情不能安静的人安静下来,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当下很多寺庙都被修葺一新,成为地方的摇钱树,买票才能进去烧香拜佛,这依然不能阻挡人们的热情。
近代西方的心理学传入中国,一直行走在边缘地带,进不了中国人的主流文化,与这有很大的关系。佛教进入中国,融入了中华文化,做了许多符合中国人养生思维的改革。
基督教在唐朝就已经进中国了,佛教和伊斯兰教也是在唐朝进入中国,当时基督教的名字叫景教,后来慢慢没有了存在感,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了小众宗教。基督教最近几十年发展很快,很多村庄都建有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进入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基督教的很多东西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基督教在中国如果不作出符合中国养生思维的改革,建再多的教堂也仍然会被边缘化。
基督教的一些宗教符号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例如基督教的十字架上面的耶稣是被钉在上面的的,表情一定是痛苦的,看到这样的表情也会让观看者心情也不愉悦。基督教的教堂建筑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人们能花钱去寺庙参观,很少人去教堂参观,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在寺院以外还有众多在家修行的居士,他们没有剃发,但是仍然按照寺院的标准在家吃斋念佛。念佛可以让人内心什么都不想,达到空的境界。念佛、向佛的人长寿、少生病,这是大家有共同的认识。
佛教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和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很难分清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清晰界限。台湾马英九先生办公室挂的一幅字:万事皆空善不空。这是儒家还是佛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不好说。
孔子说过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最为合适。中国人对宗教不存在信也不存在不信,有益于养生的就会接受,不利于养生的就不接受。
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是养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