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每一个80.90后的朋友儿时陪伴着我们的都是那些百看不厌的港片。
港片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林飞综合了很多人的看法以及一些港娱小说里提及的原因,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进入颠峰时期。
这个时期的大部分认真拍摄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较高水准。
在那时,港片一年产量超过200部,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片在上映、在拍摄,刘德华、周润发、梁朝伟等明星同天转场拍几部戏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在1980~1990年的黄金十年,香港电影更是现出了许多名导、明星和佳作。
香港电影也成了香港文化的代表之一,香港电影也是香港文化的骄傲。
这时的香港电影界能人辈出,让香港电影到达颠峰,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
但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电影逐渐走向衰落。
进入21世纪,香港电影更是一蹶不振,目前年产量只在30部左右徘徊,佳片更是屈指可数,而大批有知名度的电影人也开始北上淘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人拍出的电影质量越来越低,香港导演风光再也不复从前。
有人说,香港电影的衰落是回归导致的,其实这种看法过于片面,把锅直接甩给97回归,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
林飞认为,香港电影衰落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回归只是一方面,不是主要原因。而香港电影衰落的前兆在1992年便已经初现端倪。
92年港片创票房记录,之后票房总量和影片产量都逐年下降,而此时离回归还有5年。
如果用百分制来划分香港电影衰落的责任的话林飞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1.经济因素,25%。
在82撒切尔夫人访华后并最后于84年签署《中英联合协定》,香港经济在那时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大部分人都对香港持悲观情绪,导致香港经济大幅度下挫。等到香港刚缓过来的时候又遭遇87年的全球性股灾,香港经济又一次受到重挫,直到最后的97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电影业遭遇灭顶之灾。
在此期间,有能力的香港电影人都开始转换国籍准备移民国外,香港电影失去这些人,渐渐变得乏力。在那时,香港部分电影人和演员着手开拓好莱坞市场,包括吴宇森、徐克、成龙、林岭东、于仁泰、唐季礼、袁和平、洪金宝等导演,演员有周润发、李连杰、杨紫琼等人当时的工作重心都不在香港。
2.世界电影格局的变化,30%。
进入九十年代,世界电影格局发生了巨变,香港电影的外埠市场变得越来越小。
香港电影本土市场极小,严重依赖外埠市场。
此前香港电影的外埠市场主要是整个东南亚和台弯,偶尔几部特别优秀的还可以发行到日本和韩国。
不过随着80年代后期港片泡沫化,台弯观众对其兴趣大减,加上好莱坞电电影入侵台弯,90年代之后香港电影逐渐丢掉了台弯这个最大的外埠市场。
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东南亚各国逐渐出台了本国电影保护法案——从最早的菲律宾,到泰国,再到印尼,香港电影越来越难以进入东南亚电影市场了。
接连失去台弯和东南亚的外埠市场,仅凭香港本土市场利润有限不说,竞争还更加激烈,导致香港电影越拍越少。
香港电影从此就没有了足够的资金投入再生产,产业链变得脆弱不堪,以往一部港片在台湾能卖到400——500万,90年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