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乂勿恼,此事本将自有公断。”
张郃拜谢,默然辞出。
回府后,张郃瞋目切齿,大骂曹洪不止!亲军奉上饭食,亦挥手打翻!
身边亲将不忿,出言道:“主公骁勇有智,多立功勋。竟被曹洪欺辱至此!前将军虽未见责,但主公名节尽毁矣!”
张郃言道:“本将军无愧于心,又有何惧?”
亲将道:“主公差矣!那曹洪怀恨在心,必上书魏公!其乃魏公族弟,亲疏有别,届时主公如何自辩?”
张郃闻言暗惊!道:“魏公睿智,岂能见枉?”
亲将急声道:“只恐积毁销骨,且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主公宜早作打算!若待祸事骤至,悔之晚矣!”
张郃不语,沉思许久后,吩咐亲军详加打探,若曹洪果真上书魏公,即刻来报!
次日,曹仁亲至,谓张郃道:“昨日之事本将已探知原委,本欲立斩曹洪,但念其数次救魏公于危难,故恕之。今日本将代其前来赔罪,望隽乂见谅。”言毕,长揖一礼。
张郃大惊!急上前扶起,只听曹仁接着道:“本将已上书魏公,将曹洪调往他处,函谷关便有劳?乂代为守之。”
张郃闻言,心下稍安,拱手拜道:“多谢将军为末将正名!若郃不死,函谷定安!”
曹仁大喜,扶起张郃,寒暄几句后,引亲军返回洛阳。
数日后,亲军来报张郃,言道曹洪领数百亲军并十余辆大车,取道河阴,经河内,直奔邺城,临行前曾召弘农诸地豪族密议。
张郃闻报大惊!聚集亲信将士商议道:“曹洪此去邺城定然面见魏公,诬告本将!诸位可有计应之?”
一人道:“主公虽得魏公青眼,但为其宗族所恶,恐难得善果,依末将之见,不如转投他处!”
又一人道:“此言有理!即便魏公不予采信,日后亦难有出头之日!主公不可自误!”
另一人道:“昔日于本初公帐下,主公尝自独当一面,自事魏公,并不得重用,临战辄为副将,何其不公也?”
张郃闻说,沉思不语,半晌后,愤然道:“本将自至河洛,先受辱于夏侯惇,现又蒙冤于曹洪!非是本将不助曹公,实乃其宗族不容耳!诸位皆本将腹心之人,今日便实言相告,本将意欲往投大将军,诸位可愿相随?”
众人互视一眼,齐声道:“我等愿随主公!”
张郃大喜!即遣一人扮作山民,赶赴长安面见马超。
一将急止之,出言道:“不可!曹仁治军严谨,一旦被其探知,死无地矣!不如佯作巡城,弃关而去!”
张郃然之,吩咐众人密作安排,明日便寻机出关!
忽又一将出列,忧道:“如此一来,恐主公家小不保。。。”
张郃闻言一窒,叹道:“本将自身难保,何谈家小?”
众人闻言,复转忧闷,一人道:“主公无需过于忧虑,魏公多智,岂能不明就里?定知主公乃不得已为之,未必戕害主公家小。”
张郃见说,沉思片刻后,奋然道:“本将自随魏公,多立勋劳,自忖无愧于心!今既与诸位定计,岂能相负?家小之事,自在魏公一念!”
众人闻之,感佩不已,皆言誓死相随!
次日,张郃升帐,一亲信抢先出列,禀告道:“将军,卢氏县周边有豪绅聚众生事,拒不施行魏公新政,且围攻县衙,县令遣人告急!请将军往救!”
张郃佯作大怒!喝令亲军备马!
一将出列道:“将军不可,量此等乱民,何足道哉?末将愿代将军前往!”